越来越多文明实践资源下沉一线
牵点成线,共绘长江文化新精彩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茸
一脉长江水,流淌千年生生不息;两岸树新风,山水人城文明和谐。
去年4月27日,由南京市文明办和南京市生态环境局指导的南京长江文化文明实践带首次发布,4条主题线路也正式亮相。一年来,各种与长江相关的文明实践阵地经充分挖掘和整合,串珠成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长江文化宣讲、展示、寻访、传播等活动,形成了一道道文化“大餐”。
当文明实践遇上长江文化,“朋友圈”不断扩大
“我奔腾不息的长江啊,你是天空下闪光的河流,你是流淌在我血液中的河……”4月19日,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大草坪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帐篷读书会正在举行。
“我们街道就位于长江之滨,辖区里的南京眼步行桥和鱼嘴湿地公园都被纳入南京长江文化文明实践带了。”建邺区双闸街道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受此启发,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干脆“开发”了一批长江IP活动,如今年帐篷诗会就是以“诗颂长江”为主题。
此外,在去年4月27日发布的南京长江文化文明实践带中,燕子矶滨江公园、南京博物院、六朝博物馆等知名景点和文博场馆也成了文明实践带的成员,还包括长江江豚科教中心、小垦丁灯塔等“小而美”的科教点和网红景点。30多个与长江文化相关的场所被纳入文明实践阵地,组合成4组主题向公众亮相,分别是生态文化建设主题、城乡融合发展主题、文商旅体融合主题、研学交流传播主题。
据了解,之所以推出主题线路,是因为南京有着丰富的长江文化资源,市文明办通过梳理整合,将这些资源按不同主题连接成线,便于市民游览和学习,同时也能更深入全面地感受长江文化底蕴。
深入挖掘底蕴,让长江文化融入“百姓家”
“你看,这个玻璃栈道脚下是长江,上面还有和长江相关的古诗词,也太有感觉了。”近日,一名来自山西的网友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了一条旅游Vlog,画面中,她在南京眼步行桥上感受长江奔腾,走到“长江记忆”园区追寻近100年来长江水位的“记忆”,来到南京滨江规划建设展示中心,沉浸式体验南京长江文化……
这名网友的游览线路,正是生态文化建设主题中的一条。
与该网友一样,将长江文化文明实践带的主题线路作为“感悟长江指南”的网友还有不少。
“这条线路太棒了。”有网友回复,“在搜寻野生江豚踪迹、观察黑耳鸢生活习性的同时,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观与两岸的美景也尽收眼底,这一刻我懂得了野生江豚选择此地栖息的原因。”
据了解,长江文化文明实践带在设计时,就注意深入挖掘文化底蕴,推出了11条不同类型线路,既考虑到游客的打卡需求,也考虑到长江文化学习与交流;既满足外来游客对长江的好奇,也能融入南京本地居民的生活。
更多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夯实城市文明“地基”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随着志愿者一笔笔描摹,很快,8个绿色大字清晰地出现在白色文化墙上。
这是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星巴克中国与鼓楼区小市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共同举办的“共爱地球、向绿而行”活动的一幕。
4月18日,南京江宁区江宁街道新洲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江宁供电“中国好人”工作室正向居民讲述李先南的先进事迹,号召更多人加入长江保护的志愿服务队伍,持续为长江生态保护贡献力量。
不论是外企星巴克还是本土企业南京供电和江北公用,都是南京市文明实践的重要“伙伴”。2024年3月,“文明实践伙伴计划”正式推出,吸引众多“伙伴”加入,目前,已有62名“伙伴”加入该计划,不仅包括央企国企、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还有驻宁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志愿组织等。
南京长江文化文明实践带发布以来,“伙伴”们有了新的方向,大家拿出看家本事,加强与基层文明实践阵地合作,共奏新时代“长江之歌”。
依江而生、伴江而兴。带着长江文脉的厚重底蕴,南京市文明办还将依托南京长江文化志愿者联盟和南京长江文化文明实践带展示交流基地——南京扬子江生态公园,整合全市沿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工业遗产、红色景点、美丽乡村、研学及文旅资源,通过“点”的激活与“线”的串联,统筹社会资源,汇聚新时代文明实践力量,共同打造一条充满活力、多元共融的长江文化文明实践带,使之成为南京城市文明建设的一张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