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科学家及硬科技创业者跨越0到1“死亡谷”?无锡有新招。
“目前,不足2%的科学家具备直接创业的能力。”4月17日,在呼吸(沪锡)春天网络主题活动上,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投资促进部部长李军透露了这样一个数据。
李军认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研成果转化至关重要,但当前科技与产业仍存在一定脱节。“科技创新往往经历原始创新、技术转化创新和市场化运作三个阶段。科研成果产业化,常被称为跨越'死亡之谷'。”在国产光子芯片领域也面临同样难题: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科学语言与资本语言之间沟通不畅,导致早期资本与科学家创业者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
如何增强科创“赋能产业”功能?李军透露,他们正在积极探索,助推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场”走向“应用场”。具体来说,研究院正在构建“研究院+孵化+基金”三位一体的光子芯片领域的工研院模式,帮助科学家及硬科技创业者跨越0到1“死亡谷”,为我国突破“卡脖子”技术、提升量子科技竞争力提供支撑。
光子芯片,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能满足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生物医药等领域对传输、计算、存储、显示的技术需求,也是国际科技竞争的战略领域。无锡正通过“技术+资本+政策”多轮驱动,力争在光子芯片产业化进程中占据先机。
去年9月25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建设的国内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宣布正式启用,这标志着光子芯片正式步入产业化快车道,为大规模智算带来新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