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是平淡生活中的小确幸,也是一座城市不可缺少的烟火气。江阴地处“江尾海头”,美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勤劳聪慧的江阴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中,孕育出了苏帮菜系中重要支脉——江阴菜。
江阴菜既反映了江阴人生活中的饮食品质、审美观念、情感活动,也体现了江阴地方的自然环境、生产水平、社会文明。本平台联合江阴市烹饪协会推出《寻味江阴》系列推文,通过文字与镜头,探寻江阴美食文化的魅力与精彩。
上一期
我们讲到了江阴的面食
《江阴的早晨,从一碗面开始!》
深受大家的喜爱
其实说到面食
不得不提的还有
江阴各式各样的饼
或甜或咸,或酥或韧
每一口都是对传统风味的深情演绎
今天一起寻访
江阴那些独具特色的饼
拖炉饼
拖炉饼,原名提炉饼,最初因采用提炉煎烘的独特工艺而得名。然而,这种传统工艺操作繁杂,产量受限。为了让更多人品尝到这道美味,聪明的江阴人将其改良为用平底锅翻煎,名称也随之演变为拖炉饼。
拖炉饼是江阴历史上的一道名点,相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也流传过许许多多的故事。据说在辛亥革命前,拖炉饼就凭借其出色的品质,作为江阴的特产被载入《澄江咏古录》中。后来,朱鸣兴、陆星兴点心店制作的拖炉饼更是技压群雄,成为众人竞相追捧的美味。
制作拖炉饼,是一场匠心与美味的邂逅。首先,选用优质面粉,加入适量的水反复揉搓,直至面团光滑细腻,富有弹性。这一步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师傅凭借丰富的经验,掌控好水与面粉的比例,以及揉搓的力度和时间,才能为拖炉饼的美味打好基础。
接下来是调制馅料,这是拖炉饼风味的灵魂所在。新鲜采摘的荠菜,洗净后焯水切碎与猪板油混合。猪板油的醇厚香气与荠菜的清新鲜美相互交融,再加入适量的糖和盐调味,咸甜比例恰到好处。随后,将调制好的馅料包入擀好的面皮中,用手掌轻轻按平,使其厚度均匀;包好的面饼单面均匀地蘸上鸡蛋液、芝麻,装入盘中。
一切准备就绪后,就是下锅煎制了。在这过程中,尤其考验师傅对于火候的把握。将面饼放入预热好的平底锅中,用小火慢慢煎制,确保受热均匀。随着温度的升高,原本洁白的面皮慢慢变成金黄颜色,香气也随之四溢飘散。
刚出炉的拖炉饼,色泽诱人,金黄的外皮泛着油亮的光泽。凑近一闻,香气扑鼻而来,既有面粉经过烘焙后的麦香,又有馅料中各种食材混合散发的独特香气,让人瞬间垂涎欲滴。咬上一口,首先感受到的是外皮的酥脆,紧接着丰富的馅料在口中散开,咸与甜相互交织,完美融合,令人回味无穷。
旧时,每年春、秋两季,江阴的点心店便会飘出拖炉饼的诱人香气,如今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已成为江阴美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众多外地游客前来品尝。对江阴人来说,拖炉饼不仅是一道美味的点心,更是生活中的一份期待与慰藉。
陶兴宝点心店:江阴市芙蓉路140号
长泾烧饼
在江阴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土地上,烧饼文化源远流长。说到江阴的烧饼,除了之前写过的顾山烧饼,不得不提的还有远近闻名的长泾烧饼。据考证,长泾烧饼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08年,长泾烧饼还被列为江阴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长泾烧饼,外观金黄,表层酥脆,内馅丰美,闻之香气扑鼻,食之滋味鲜美,具有“香、酥、脆”的特点。它不仅深受本地人喜爱,更是节日馈赠亲朋好友的上佳选品,走亲访友时,扎上几个装有长泾烧饼的黄篮头上门,好吃、实惠又有面。
制作长泾烧饼,从选料开始就极为考究。上等精白面粉是饼皮的灵魂,白糖赋予其甜蜜滋味,优质油脂增添醇厚口感,饱满芝麻点缀出诱人色泽。再者,长泾烧饼的馅料也别具匠心,除了常见的白糖、豆沙等,特别选用了新鲜的野生荠菜,是整个馅料的点睛之笔。
制作过程更是讲究,揉面发酵,加入适量食油,让面团更具韧性与香气。将发酵好的面团揉成小块,巧妙嵌进油酥,制成饼坯,再包入精心调制的馅料,轻轻压扁,饼面上刷上一层薄油,均匀洒上白芝麻,随后放入平底铁锅或烤箱,在恰到好处的火候中烘烤20分钟左右。这烘烤的过程,既是等待美味诞生的辰光,也是传统手艺在烟火中传承的见证。
当然,吃长泾烧饼,也是颇有一番讲究。当热气腾腾的烧饼刚出炉,便是品尝它的最佳时刻。轻咬饼皮,感受那瞬间的酥脆,丰富的内馅滋味在口中蔓延开来,酥香与甜蜜在齿颊间交融。那滋味,恰似一场舌尖上的奇幻之旅,令人回味无穷。
长泾季氏祖传光明糕饼店:长泾镇河南街1号
草鞋底
说到“草鞋底”,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不是用草编织而成的普通鞋底?然而,在江阴,它却是一种令人垂涎欲滴的特色美食。不仅如此,江阴的草鞋底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承载着江阴人民的勇敢与智慧。
据传,公元1645年,在原任典史阎应元的领导下,江阴军民奋起守城抗清,与清兵对抗了整整81天,这也是江阴历史上有名的“抗清八十一天”。那时,清兵将江阴城团团围住,日子一长,城中就陷入了缺粮少食的困境。江阴城外的百姓听说后,纷纷被城内百姓的忠义之举所打动,想尽办法为城内送去食物和衣物,“草鞋底”便是其中之一。
当时,江阴城东有个蒲草、稻草编织品“蒲鞋”“草鞋”的民间集散地 ——“蒲鞋桥”。桥头有家夫妻烧饼铺,一天,铺外来了一位卖草鞋的老乡,哀求用草鞋换烧饼充饥。正为如何送饼进城而发愁的店主灵机一动,想到可将烧饼做成草鞋底的形状,以假乱真送入城内。于是,夫妻俩连夜动手,把草鞋底模样的烧饼烘熟,一只只系上稻草细绳,和草鞋混在一起,送给了城内抗清的军民。此后,其他百姓纷纷效仿,虽然城池最终还是被清兵攻破,但这种做饼的方法却在江阴流传了下来,并正式得名“草鞋底”。
制作草鞋底,工序虽不繁杂,却需要十足的用心。首先,将各类辅料与香葱、油酥等充分揉和。需注意的是,香葱务必多放,这是草鞋底浓郁葱香的关键所在。揉好之后,将面团揪成大小一致的剂子,再用滚筒擀成薄片状。
然后,拿起菜刀在面片上轻轻印出纹路,刷上几遍蛋液,使其在烘烤时焕发出诱人色泽;紧接着均匀地撒上芝麻,不仅能增添香气,还能让草鞋底口感更为丰富。接下来就可以把面饼放入烤炉烘烤,直至其表面变得金黄酥脆,美味的草鞋底便大功告成了。
刚出炉的草鞋底,表面那一层金黄的焦糖色,在芝麻的点缀下,散发着迷人的光泽。咬上一口,外层香酥,内部柔软,口感丰富而美妙。
公和永糕团店:青阳镇旌阳北路117号
石庄麻糕
在江阴璜土,有一种美食以其独特的魅力,悄然征服着每一个邂逅它的味蕾。它,就是石庄麻糕。相较于传统烧饼和常州麻糕,石庄麻糕讲究的是香脆酥软、层次丰富。
旧时,逢年过节,璜土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麻糕,那满屋子的芝麻和猪油香气,是团圆与幸福的味道。走亲访友时,带上几盒麻糕,更是一份真挚情谊的传递。
当然,石庄麻糕之所以拥有这般独特的口感,离不开其对制作工艺的执着坚守。制作麻糕,用的是老面发酵这一传统技艺,其中面粉软硬的拿捏,全凭老师傅的经验,这是岁月赋予他们的独特“手感”。油皮面粉倒在案板上,加入白糖、油、水,混合、搅匀、揉搓、上劲,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流畅,赋予面团紧实而韧性的口感;油酥面粉加入猪油,在师傅们的巧手下搓成油酥,这小小的油酥,可是增加面饼酥脆感与丰富风味的关键所在。
接下来就是制作生坯了。面团揉匀后,被分成小块,擀开、甩成长片,抹上猪油内馅,卷成筒形,按扁、刷水、沾上芝麻,一系列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步都倾注着师傅们的匠心。曾经,璜土人将麻糕生坯贴在大桶内壁进行烘烤,而如今用上了更为便捷的电烤箱。生坯在烤箱高温的催化下变得焦黄酥脆,香气四溢。
麻糕一定要趁热吃,咬开后层次分明,每层薄如纸,外酥内软,满口生香,不油不腻,恰到好处。璜土这一口麻糕,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对生活滋味的极致追求,成为江阴人记忆中难以割舍的美食之一。
石庄老字号麻糕:璜土镇石庄农贸市场29号
这一口口酥香
是否已经唤醒你的味蕾? 那么 江阴还有哪些好吃的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