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不仅是未来的趋势,更是当下正在发生的变革。从智能搬运机器人走上纺织产线,到智能导航手术机器人辅助医生开刀,无锡创新链迎来了一场“AI+”浪潮。“AI科技力”正直观地改写着无锡传统优势产业和地标性重点产业的发展进程。
本月下旬,无锡市将举行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会、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无锡站)等重磅活动,“1+2+3”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文件也即将发布。“人工智能+”标杆城市已现雏形,无锡深挖自身产业禀赋,结合人工智能前沿科技,将诸多“AI+”科产融合实景一一呈现。
AI+地标产业:“木星”为穿刺手术精准导航
4月3日,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了一台特殊的肿瘤穿刺微创手术。无影灯下,除了中山一院肿瘤中心主任、超声医学科教授等多名专家,还有一条智能机械臂。凭借机械臂精准的控制和智能超声识别技术,“木星”智能微创介入手术导航机器人顺利完成了此次临床使用,辅助医生确认病灶位置,提升了肿瘤识别的精准度。
这颗“木星”诞生在无锡。由无锡艾米特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微创介入手术导航机器人“木星”,是全球首款基于实时多模态医学影像分析的医疗机器人。今年年初,“木星”成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实现了从研发到临床使用的跨越。
“现在市面上大部分公司要么开发图片AI识别,要么研究机器人控制,两个结合在一起的基本没有。”艾米特总经理张博介绍,公司核心竞争力在于他们能够提供整套解决方案——图像AI识别系统+穿刺引导机器人精准导航系统及硬件。AI识别做“眼”,让医护人员在动态超声图像中实时、准确地区分针头与目标;智能机器人做“手”,显示穿刺引导线,规划穿刺路径,更好地解决临床上医护人员“认不清、找不准、扎不稳”的超声介入治疗痛点。
以肝脏介入手术为切入点,艾米特创新性地采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使机器人能够自主循迹至目标位置,精准设计进针路径和穿刺角度,大幅提升手术精度与安全性。“木星”手术导航机器人系统先导入CT的影像资料,再连接超声影像,通过超声的立体扫描,把肝脏内部的血管信息进行三维图像化重建,精准定位病灶及与周围血管、脏器组织的空间关系。手术中,“木星”全程实时动态追踪显示穿刺针尖到病灶的路径、距离、角度等,做到全程监控定位。
“木星”智能微创介入手术导航机器人不用传感器,只用一条机械臂就能实现整个导航功能,这主要依赖于张博擅长的人工智能图像算法技术和机械控制技术。张博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任教,长期专注于“人工智能+医疗机器人”领域的研究。“这款机器人可以帮助医生从重复、机械的劳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更专注于治疗本身,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张博说。
AI+传统产业:智能搬运机器人走上纺织产线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纺织智能制造领域权威专家孙以泽教授携团队先后走进无锡一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格罗瑞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考察。吸引院士团队来访的是格罗瑞正在开发的纺织全流程智能搬运机器人项目。“纺织行业智能化转型急需全流程解决方案,智能搬运机器人是打通‘纺纱—织造—仓储’闭环的关键一环。”孙以泽教授指出。
“传统纺织车间依赖人工搬运,效率低且易出错,智能搬运系统的精准性和24小时作业能力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无锡一棉集团董事长蔡赟道出工厂物流环节痛点。
“项目研发初期,我们团队就已结合无锡一棉的实际场景进行了多轮模拟测试。”格罗瑞董事长葛陈鹏介绍,通过整合院士团队的前沿理论、高校科研资源与产业端需求,项目有望实现纺织物流效率提升30%以上,转运人力成本降低90%。由格罗瑞自主研发的智能搬运机器人核心技术,包括高精度导航、多机协同调度及优化系统,攻克了环境动态感知、场景泛化适配、数据智能兼容及性能稳定输出四大技术壁垒。未来,无锡一棉将成为智能搬运系统首个示范应用基地。
与此同时,格罗瑞还在联手百度智能云千帆平台开发“基于机器视觉的细纱机断丝检测系统”,利用高分辨率工业摄像头,精准捕捉细纱机锭子上的丝线状态,并结合百度AI大模型的深度学习算法,实时分析断丝情况,确保检测过程的高效性和精确性,使检测效率实现十倍级突破。
该系统利用高速工业相机和图像处理技术,对纱线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断纱,系统立即发出报警信号,并通过人机界面反馈具体位置,帮助操作人员迅速处理,避免设备损坏和生产中断。智能图像处理技术与纺织工艺的结合,不仅显著提升了检测效率,还能用大数据分析进一步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纺织产品的质量稳定性,推动生产全流程自动化。
将AI从辅助工具升级为企业级智能决策中枢,实现从设备级自动化到系统级智能化的范式跃迁,这种从技术嵌入到体系重构的转型路径,为产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从无锡市产业创新研究院获悉,纺织全流程智能搬运机器人项目已被纳入研究院重点关注项目,未来将联合政企资源加速产业链整合。
构建系统布局:引领“AI+”加速奔向未来
如果说一个个“AI+”应用实景展现出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要想让“AI+”真正赋能企业、提升产业,还需要系统性的布局。
算力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超前谋划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无锡已抢占先机:在全国率先发布“无锡新型城市算力中心”,燧原科技将其华东地区首个区域智算中心落在无锡,无锡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基地、雪浪CPU算力中心、太湖亿芯智算中心等科创载体都已具备提供百P规模智算的能力。
有了算力基建“托底”,无锡还在寻求拥有领先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加速向锡集聚,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人工智能产学研力量集群。今年2月,无锡市科技局赴京对接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创新资源,前往北京面壁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眸视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声智科技有限公司等中关村新锐企业,拓展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合作资源。3月,无锡—京津冀人工智能合作对接交流会在京举行,10余家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集中展示智能风电、AI交互、AI生物、自动驾驶等多个前沿领域创新成果,探讨成果落地无锡的前景。
进入4月,无锡奔向“AI+”的脚步更加迅疾。就在上周启幕的首届“AI4X”国际学术&产业会议上,16个AI+项目现场签约,涵盖智能制造、无人系统、能源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多模态智能化人机共融、智能交通无人系统等项目体现了苏港澳的合作成果。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应用平台、建筑智能清洁无人机等项目,聚焦工业自动化、智能装备等细分场景,将推动无锡制造业向“人机共融”升级,同时瞄准智慧城市、低空经济等新兴赛道,助力构建“云—边—端”协同的AI基础设施。会议期间,香港理工大学无锡科技创新研究院与西门子、深存科技、朗新科技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与技术攻关平台,推动“AI+制造”“AI+能源”等场景化应用落地。
近期,无锡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会、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无锡站)等重磅活动也将一一上演。无锡市还将发布《无锡市建设“人工智能+”标杆城市行动计划》《无锡市支持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无锡市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实施方案》等整套6份系列文件,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体系,为人工智能产业在无锡这片沃土上蓬勃生长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