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潮涌处,千帆竞渡时。过去的一年,凭海跨江的经济大省江苏以13.7万亿元经济总量再攀新高,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二,1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如群星闪耀。经济大省肩扛“挑大梁”之责,既有为全国大局作贡献的政治担当,更在服务全局中打开了自我跃升的战略空间。这种责任与动力的辩证统一,正在江苏大地上演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以责任倒逼创新突破,锻造发展硬实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南京2025产业科技创新大会在机器人琴声中启幕,苏州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路演促成产学研“双向奔赴”,江苏正将“挑大梁”的压力转化为创新突破的动力。江苏省构建“双实验室+4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矩阵,2024年斩获三项“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基础研究厚度支撑起产业创新高度;徐工集团数字孪生技术破解装备测试难题,华电戚墅堰攻克F级燃气轮机“卡脖子”技术,印证着“国之重器”必须自立自强的深刻逻辑。
这种责任驱动下的创新突围,在江苏省产研院与420家龙头企业的联合攻关中具象化——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科研论文到产品专利,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让“挑大梁”有了坚实的技术底座,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在重塑江苏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坐标。
以改革释放制度红利,构筑发展新优势。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永恒的动力。苏豪控股重组后营收增长9.3%、跨境电商进出口激增200%的成绩单,揭示出深水区改革的乘数效应。江苏率先出台省级统一大市场建设清单,29个“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平均办理时限压缩85%,自贸试验区形成450项制度创新成果。这些改革不仅是破除壁垒的“手术刀”,更是激活要素的“催化剂”——总规模5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首投具身智能领域,国有资本与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共舞”,诠释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时代内涵。
在苏州工业园区,飞利浦医疗通过差异化合格评定实现通关时间缩短95%,这个细节背后是全省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系统布局。当“政策计算器”精准匹配企业需求,当20万件专利转化为“数字资产”,制度性开放的红利正在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改革破题与开放解题的双向发力,让“挑大梁”的征程始终充满活力。
以全局视野统筹发展,拓展战略新空间。长江入海口北岸,苏锡通科技产业园七成企业来自沪苏南;太湖之滨,常州溧阳集聚10余家新能源科创平台。江苏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既当“发动机”又做“连接器”,这种角色自觉源于对“国之大者”的深刻把握。更难得的是,这个以3.2%耕地贡献全国5.5%粮食产量的省份,在端牢8500万人饭碗的同时,让太湖水质达30年最优,南水北调累计输水450亿立方米。经济大省的担当,既在GDP数字里,更在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坚守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宿迁跻身全国百强到江宁苏家村变身“网红打卡地”,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13年缩小至2.04:1的故事里,藏着共同富裕的深层密码。民生实事的接力推进,让“慢病筛防中心进社区”“中小学教室装空调”等暖心工程,转化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种发展温度,正是经济大省行稳致远的根基所在。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回望这些年江苏的发展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逻辑:越是勇担责任,越能打开发展新局;越是服务全局,越能赢得战略主动。面向未来,要继续坚持创新突围与制度变革同频共振,助力经济跃升与民生改善相得益彰,在履责中创造新机遇,在服务大局中实现超越,推动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