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风物兴 山水可栖心——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宜兴实践
2025-04-12 08:21:40浏览量:125.8万
来源:新华社
新华每日电讯
来源:4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圣志 蒋芳 朱国亮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琼林宴上的“鸡黍之约”,开启了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与宜兴不解之缘。此后经年,苏东坡流连“阳羡山水甲江南”的湖山之美,更“眷此邦之多君子”的人情之暖,传为佳谈。 东依太湖,南接天目,宜兴自古就是山水清丽、人文蔚起之地。这方水土成就了匠心与文心、技术与艺术的殊妙结合,崇文重教与务实争先相得益彰,走出百余名大学校长、万余名教授、32名两院院士,经济实力久居全国百强县前十之列。 君子之风,山高水长。这座江南小城,正守护一方山水之美,传承一地厚道之风,厚积一域创新发展之势,不断书写城以文兴、业因文盛、人以文立的时代新篇。 紫玉金砂淬新火 乍暖还寒的初春,丁蜀镇上的长乐弘陶庄晨雾氤氲。早上7点不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秀棠已经坐在了工作台前,戴着老花镜,细细打磨一件紫砂雕塑的小样。工作室的窗台上,各式各样的紫砂小品妙趣横生,窗外小桥流水、小舟闲挂。 88岁的徐秀棠出生于陶艺世家,不仅精通制壶,更将绘画、书法、诗文、雕塑融入紫砂工艺。“绞泥工艺中的阴阳相生,方器制作里的方圆之道,花器塑形时的师法自然,这是泥土里生长出的东方美学。”徐秀棠说。 在中国制陶历史的长河中,起源于宋元、成熟于明代的宜兴紫砂称得上“后生”,何以人文积厚、魅力独具? 走进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一探紫砂发展脉络:4000年前出现类似文字的陶符;魏晋多用青瓷,宋代陶兴;“东坡提梁壶”与北宋文豪苏轼演绎动人传说;明代供春制作了树瘿壶,开启紫砂艺术化;当代大师顾景舟以传统光素器见长……“紫砂是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器以载道’的缩影。”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副馆长朱轩林说。 在宜兴市美术馆则能看见匠心背后的美学积淀。徐悲鸿笔下奔马栩栩如生,融合了中西绘画技法,注重写实,更传达精神;吴冠中兼习水墨画、油画,寥寥几笔画出最美江南……吴大羽、钱松喦、尹瘦石等皆自成一家,为中国现当代艺术添风加翼,也对家乡紫砂陶艺的审美产生深远影响。 “20世纪外来文化影响巨大,本土中国画何去何从?徐悲鸿、吴冠中等一批宜兴籍画家通古今之变、成中西之美,将中国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宜兴市美术馆馆长杜雪之说。 蜀山脚下,一条老石板路沿着蠡河延伸,一片白墙黛瓦。古南街的人间烟火,凡人琐事,娓娓道来着紫砂历久弥新的故事。 徐秀棠曾经生活在这条街上,与顾景舟等紫砂大家比邻而居。明清以来,古南街一直都是紫砂生产、贸易集中区——清晨,一片瓦顶中,远远听到钢琴声;白天,推开店门,店家邀你坐下边品茶、边赏壶,闲聊中愉快地敲定一笔生意;夜里,制壶匠人加紧赶活,直至深夜…… 这几年,丁蜀镇上的“外地人”越来越多。在古南街一场雅集上,记者偶遇了来自山东日照的厉上清、安徽人开四海和江苏连云港人姜婷等。他们中的年长者在宜兴已经30多年,最小的90后姜婷创业也有3年。“像我们这样因为学艺留下的,都叫‘宜漂’。”厉上清说。 在紫砂九隽陶艺创意空间,9位中青年陶艺师的集体展览正在举行,风格鲜明、异彩纷呈。召集人史小明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他说:“不讲门户、不傍名人,可以把我们这群人看作学术互助团体,是新技艺的组合。” 紫砂行业不排外,不管是陶艺世家,还是美院毕业,或是想学一技之长的新手,都能各安其所。目前,“宜漂”已近10万人,成立于2020年的全国首个紫砂产业抖音直播基地已入驻企业超8000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 匠心与文心碰撞,守正创新与开放包容兼得。清明小长假,宜兴丁蜀的陶二厂文化街区迎来如潮人流,处于街区核心位置、由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UCCA陶美术馆也拉开了新展帷幕。从这里出发,古龙窑、紫砂厂、古南街、黄龙山……以陶文化地标为脉络,串联起紫砂的前世今生,勾勒着城市文化底色。 宜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赛军说:“代有新品,代有新意,代有新人,这是紫砂陶艺发展的写照,也是宜兴文脉绵延不息的象征。” 十万青衿志凌云 1978年春天,全国科学大会在京开幕。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南京大学校长潘菽、天津大学校长史绍熙、吉林大学校长唐敖庆等五位宜兴人同台亮相,留下“教授之乡”的高光时刻。 近日,一场“钟秀阳羡无双国士——宜兴籍两院院士史料展”正在宜兴市博物馆展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宜兴走出了32位两院院士、120多位大学校长、10000余位教授副教授,“兄弟校长”“一门七博士”等故事引人关注。“院士们的籍贯具体到了乡镇街道,好多观众看了后都感叹,此地真‘卷’。”讲解员说。 一座小城何以人才辈出?记者在宜兴调研时,试图寻找答案。 宜兴地方志记载,当地有四位状元,十位宰相,三百余位进士,“一门九侯”“四代英杰”“一邑三魁”传为美谈。《塍西村志》记录下当地办私塾的历史,本地望族在宗祠、庙宇设馆,聘请德高望重、有一定学识的贤士为塾师,本族子弟可免费入学。 “一座城市内在气质,往往在细微之处可察。”徐秀棠说,长乐弘陶庄收藏了一块碑,上面刻有“有糟踏文字的行为,请求饬令整顿、禁止”等字句,碑文内容是当地官员要求手工业者不得在陶瓷上随意刻字,以免打碎后被随意踩踏,违者要受到处罚。 如今,“陶都英才”政策矩阵把尊重人才与知识写进了每条细则。设立“爱才节”,打造人才的专属节日;发放陶都英才卡,服务触角延伸至医疗、教育、金融、生活等全方位;成立1亿元陶都英才创业投资基金,牵手18家基金公司成立创投联盟,组建人才金融服务联盟……宜兴以年均增加3家、总量9家的省级院士工作站建设速度,加速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搭建了近200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累计吸引超40万名各类人才集聚扎根。 “宜兴始终以开放包容、创新沉稳的城市品格,把科创和人才打造成最具竞争优势的城市新名片。”宜兴籍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说。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是南京大学第一个校外产学研实体平台,深耕20年已建成我国环保领域唯一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形成覆盖全球60余个ISO成员国、800多家国内产业链上下游单位的创新合作生态圈,成为环保产业“最强大脑”。 人才第一资源上的独特优势,为创新第一动力提供了丰沛的内劲。近年来,宜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升至3.5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2300亿元。 走进宝银公司的陈列室,上百个专利成果、行业奖项铺满了一整面墙。企业从宜兴市精密仪器厂起步,依靠690U型管等自主研发产品,承担了7项863、973项目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关键材料部件的研发,国内已建、在建绝大多数核电站使用宝银公司提供的产品,产品市场份额超70%。 一家民营公司如何建成“国宝级生产线”?谈及企业34年发展历程,宝银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庄建新坦言,产品推陈出新、企业争先进位,关键在创新,核心在人才。 产业、创新、人才三个方面“一体贯通”,“3+3+N”现代产业集群加速构建,一批批新一代的创新创业者崭露头角。留学归来的蒋承志带领远东控股集团为“华龙一号”等国之重器提供智力支撑;在国合基地,科研人员们“脑洞大开”,引进、自研国内外先进技术,让一勺“粉末”能变泥水为清水,让改造后的椰壳能兼具治污和绿化功能……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归根结底在于传承。传承的不仅是知识、学历,更是一种对知识极度渴求、对创新志在必得的进取精神与奋斗精神。”宜兴市科技局副局长邓琳玮说,我们将充分发挥“院士之乡”资源优势,努力推进“最强大脑”和“最优平台”结合,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新路径。 一城山水一城诗 一路上,竹海、茶园、村庄、古刹……犹如一幅湖光山色与古韵今风巧妙融合的流动画卷,逐一在选手眼前打开。参加“阳羡100越野挑战赛”,奔跑带来的多巴胺刺激配以如画风景,令人身心愉悦。 “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苏东坡曾经留下脍炙人口的《楚颂帖》也称《买田阳羡帖》。如今“人到宜兴”,也颇有“船入荆溪”的心境。 隐龙谷是“阳羡100越野挑战赛”的起点和终点。这里原本是张渚镇水龙村一个废弃采石场,曾有30多个开采宕口,山体满目疮痍。如今,荒山变青山、宕口建酒店,挖石采矿的村民在服务岗位上“再就业”。 “爷爷、父亲都曾经在这里办企业采石,到了我这一代还是靠山吃山。”隐龙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殷溱笑着说。赛事举办期间,酒店380间客房一房难求。每年音乐节、露营节等活动不断,皮划艇、热气球、滑翔伞等体育项目丰富,2024年酒店营业额就超过1亿元。 作为连续跻身全国百强县前十的经济体,宜兴与其他位居前列的县域相比,“乡”的占比高、“农”的体量大,生态禀赋优越。48公里太湖岸线风光旖旎,20万亩竹海郁郁葱葱,7.5万亩茶洲连绵不绝。 “肆目如云处,三田大有秋。”唐代诗人蒋防在《秋稼如云》中以波澜壮阔的诗句,描绘了江南丰收之景。太湖边的周铁镇上,大有秋一期·竺山将唐宋禅意风揉进建筑风格、康养生活,将苏轼“买田归老”的梦想变为今天如诗如画般的景致。 周铁镇曾是“化工之乡”,2007年太湖蓝藻危机之后,150多家化工企业陆续关停,取而代之的是低能耗、低排放的智能制造业,着力打造旅游、度假、康养目的地。“以往,每年为压降碳排放指标发愁。去年,全镇出售富余排放指标就变现上千万元,工业和文旅总产值突破250亿元。”周铁镇党委书记陈忠强说。 宜兴地处太湖上游、长江流域下游,是江苏“治太守门员”,一举一动关乎大局。从修复白云山宕口释放400余公顷耕地,改造青龙山残崖打造市民公园,到周铁镇的凤凰涅槃……宜兴不断寻求山水城林人和谐共生之道。 如今,宜兴已拥有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8个国家4A级景区、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同时,宜兴持续完善绿色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加快推动生态产品总值考核与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并行的“双考核”制度,高质量考核中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占比逐年提高。 文旅深度融合,湖山之美近悦远来;绿色发展引领,“两山”转化渐入佳境。宜兴市委书记胡小坚表示,宜兴将围绕“一山、两湖、三廊”全力构建山更清、水更秀的生态空间,并将灿烂独特的地方文化、和谐雅致的生活特质与特色秀美的全域景观融为一体。 “三山两水五分田”的水墨画卷上,一个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幸福小城正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