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许多踏青出行的游客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特色各异的创意市集在春日旅途中无处不在。以南京为例,江宁汤山园博园中的“花花万物集”将市集开到了春花烂漫的山野,浦口汤泉的南法乡野春日市集把市集搬入了森林农场,溧水晶桥的螺趣市集更是直接将市集融进了螺蛳游园会的现场……“无处不集”的热闹,为沿途的自然美景平添数分人间烟火。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集”始终是代表贸易往来、市井百态的象征。数千年前的《周易》记录了中国早期市集的热闹情景:“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为人所称道的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更是将宋朝市井生活刻画得淋漓尽致。可见自古以来,市集就是民间带动消费的重要场景。
不同于古代,当前,面对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语境,对市集的理解早已不能再停留于“摆一个摊”“支一个铺”“做一点小买卖”的民间自发行为,而是一场需要多方力量介入、联合打造立体化新场景的重要工程。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要支持商业综合体、商圈、景区、街区、文化产业园区等打造创意市集,嵌入文创、剧场、展览、特色书店、运动健身、文化主题餐饮等业态。
文旅商一体化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市集更需兼顾平衡文化与消费的双重属性。做好创意市集,本质需要通过“文旅+市集”的业态融合,实现消费空间的融扩。以园博园花花万物集为例,“山野沉浸式赶集体验”的新颖概念抛出后,复古小火车穿越花海让相对固定的消费空间实现了延展,“冶春粉红花包”“非遗花饰手作”等30多个特色摊位又给予了广义“赏花”新定义,游客的消费意愿也在会这套“组合拳”中得以激发。这一点,小长假期间园博园4.73万人的客流接待游客量与409.52万元的旅游收入已然可以佐证。
创意市集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因照搬教条造成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商铺质量良莠不齐、重潮流而轻创新、在地文化难融入等问题也在不断暴露。在这一背景下,未来创意市集的差异化与个性化打造也在成为一道重点课题。想要靠市集亮出特色激活消费,甚至是打出独树一帜的文化名片,任何市集都没有既定路径可依赖。
规避“复制粘贴”的“速成心态”,打破“千集一面”的“落俗窠臼”,挖掘地方特色的文旅资源,融汇地域文化的个性亮点,让“集”成为诠释当代消费语境的代名词,“千集千面”的潮流玩法,注定会成为五彩缤纷的消费新场景的缩影。(崔璨然 江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