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清明至
文明祭扫寄哀思
清明节是祭奠逝者、寄托哀思
缅怀先人的重要传统节日
近日,周庄镇山泉村积极响应移风易俗、文明办丧的号召,以诗、乐、茶、花为载体,开展“山泉有声诗话清明”主题系列活动。活动不仅溯游于千年文化长河之中,寻访清明的隽永深意,更旨在倡导文明、绿色、简约的祭扫新风尚,让清明更添一份文明与和谐。
慎终追远 移风易俗
活动现场特别设置了“云祭扫”祈福墙。参与者们以水墨书写追思,用兰草编织花环,以绿色环保的方式表达哀思。志愿者现场宣读了《砂山安息堂文明祭扫倡议书》,号召大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实际行动移风易俗,共同弘扬安全、文明、节俭的现代殡葬新风尚。
诗韵清明 情系山河
山泉畔、竹林侧,伴着清越的古筝曲《清明雨上》,诗朗诵《寒食》唤醒“子推绵山”的历史记忆,一场以诗为媒的清明雅集徐徐开启。
诗韵清明
诗韵流转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将折柳寄情的东方友情演绎得荡气回肠;转轴拨弦处,“蓝田日暖玉生烟”的缱绻追忆与“何当共剪西窗烛”的呢喃细语,晕染开中国式相思的朦胧意境;“王师北定中原日”“留取丹心照汗青”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形成跨越时空的和鸣。个体的思念升华为集体的记忆,个人的情感熔铸成民族的血脉,清明不再只是慎终追远的时节,更成为家国情怀的永恒注脚。
寒食新火 诗酒年华
清明前一二日为中国传统节日寒食节。寒食节源于对介子推的纪念,承载着中国传统忠孝文化。“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大家探讨了苏轼笔下的“新火”——寒食禁火后重燃的不仅是灶火,更是忠孝文化的千年薪传。茶案前,茶艺师为大家温杯、投茶、注水、动作行云流水。一杯明前龙井,配以手作桃花酥,大家用茶香和酥点香留住春天。
曲水流觞 上巳遗韵
三月初三,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上巳节,人们会在这一天踏青游春、曲水流觞。民俗学者详细讲述了清明与上巳的渊源,讲述了魏晋时期上巳节人们寄情山水、以文会友的独特雅趣。
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是中华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王羲之酒酣之际提笔写下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书法爱好者以兰汤香草净手涤尘,伴着古筝曲《兰亭序》,临水挥毫,千年文脉在笔锋流转间生生不息。
书信传情 清明寄思
活动尾声,参与者执笔书写特制的清明传统色主题明信片,或致故友、或寄爱人、或予未来。每一笔落墨都让清明的情愫跨越时空的界限。当信件跋山涉水抵达时,山泉的春色与情谊仍在纸间流动。这一环节以“纸短情长”重构清明内涵,从慎终追远的肃穆到多元情感的流淌,既符合传统节日的内核,又赋予活动更温暖的现代意义。清明不仅是追忆,更是生生不息的文明温度,是对生命与美好的永恒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