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记者 袁春梅 通讯员 张南宁 孟楠楠 张婷)春季,万物竞发。在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镇蓝莓种植基地里,一株株蓝莓树整齐排列,枝头挂满了饱满的果实。近年来,连云港市蓝莓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已成特色农业产业之一。然而,今年3月以来,蓝莓市场价格持续走低,不断下跌的价格让不少种植户产生担忧。当“甜蜜产业”遭遇“成长的烦恼”,港城蓝莓产业发展面临挑战,进入到从“规模扩张”到“品质革命”的转型之路。
种植扩容
蓝莓“身价”持续走低
赣榆区黑林镇位于北纬35°这一黄金纬度线,光照充足,雨水适中,四季分明。近年来,黑林镇不断深耕蓝莓发展之路,全镇蓝莓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在黑林镇的带动下,周边不少乡镇也都开始种植。在赣榆区班庄镇,曾经的丘陵地,通过蓝莓种植不仅盘活了闲置田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当地村民开辟了一条致富新路。
走进位于抗日山下、石梁河畔的朱孟村蓝莓种植大棚,一排排整齐的盆栽蓝莓挂满了果实,村民们正在采摘鲜果。“今年,我们在暖棚里装了数智温控系统,果径在20毫米至28毫米之间,最大的有30毫米。”村民李庆松介绍,新引进的“蓝美人”品种,不仅个头大、口感好,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很受市场欢迎。
班庄镇相关负责人刘瑞介绍,目前朱孟村蓝莓种植面积约800亩,村里还依托抗日山景区和石梁河水库每年数十万人次的客流资源优势,打造了蓝莓采摘园、水库鲜鱼品尝等农旅融合项目。去年,村里共接待游客2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收入超过100万元。
目前,全市蓝莓种植面积近3万亩。然而,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蓝莓市场价格也开始出现波动。“甜蜜产业”遭遇“成长烦恼”,今年3月以来,蓝莓价格持续走低,地头批发价较去年便宜了近四成。
市场饱和
产能过剩敲响警钟
“果径15毫米的每斤售价27元,18毫米的每斤售价37元,20毫米的每斤售价43元,不同规格的批发价较去年同期都便宜了差不多40%。”黑林镇拥有2000亩蓝莓的种植大户李争光向我们介绍了3月27日当天的批发价,他坦言,春节前刚上市时价格还是很坚挺的,果径18毫米的每斤能卖到105元,但是3月份开始价格步步下滑。
往年也有价格回落,但是今年降价的幅度和速度都比往年要明显得多。“像这么大规格的,往年每斤的地头价起码得70元起步,但是现在也就40元出头,而且往年也都‘五一’之后才开始降价,但是今年从3月份开始价格就卖不上去了。”拿起五角钱硬币大小的蓝莓果,李争光很是感慨。
“现在的暖棚种植,通过基质盆栽模式,每亩地能种到600棵苗,一年时间就能挂果,亩产量能达3000到6000斤,是以前的两倍,甚至更高。”说起价格回落的原因,李争光分析,一是种植面积扩大了;二是大家的种植技术在不断提升,果子的成熟期大幅度提前;三是亩产量也在不断增加。
“就目前来看,虽然价格降了,但是一些种植技术好的大户,因为产量高了,效益还是可以的,但是小户的收益肯定是受损的。”李争光坦言,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价格回落在意料之中。
“蓝莓从高价位回落到大众消费者都能接受的平价,对于消费者来说不是件坏事,但是对于整个产业来说,这敲响了市场饱和、产能过剩的警钟。”连云港市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20年,我国蓝莓栽培面积为99.62万亩,总产量34.72万吨;2024年栽培面积增加到143.82万亩,总产量78万吨。江苏排在全国前8位,而连云港排在江苏省第一位。
多方合力
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当下,蓝莓生产正在从单纯扩大栽培面积、追求高产的数量型向提高果实品质、优质优价的质量型转变。”业内人士坦言,尽管蓝莓产业发展的道路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相信在各级政府、企业和农户的积极行动与多方合力下,一定能够克服蓝莓产业“成长的烦恼”,迎来更加甜蜜的未来。
“3月份以来,产业园已有14个蓝莓大棚具备采摘条件,入园价格成人60元一位,1.2米以下儿童30元一位,进园可以敞开吃,就是这么任性。”在黑林镇“莓”好共富产业园相关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高标准温室大棚内。这里的蓝莓全部采用基质栽培,配备水肥一体化设施及滴灌,棚内蓝莓苗长势喜人,果实饱满新鲜,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体验采摘乐趣。
这一产业园由黑林镇政府负责实施,采用“镇、企、村联动”经营模式,建成高标准蓝莓温室大棚65个,目前35个大棚已经完成投入运营,到今年底,还将有21个大棚达到采摘和使用条件。这一产业园主要想打造成为集蓝莓种植、采摘体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在江苏沃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我们看到了更多可能性。在沃田蓝莓精深加工自动生产线上,只见一颗颗新鲜蓝莓经过分拣、清洗、烘干、杀菌、包装等工序后,摇身变成了精致包装的蓝莓果干。库房里,一箱箱蓝莓果干成品正装车发往全国各大商超。
目前,企业精深加工中心年处理蓝莓冻果原料达2万吨,并且与哈工大食品科学与遗传工程研究院合作,采用超声波逆流萃取技术提取欧标蓝莓花青素,在科技的加持下,一颗颗小小的蓝莓实现了附加值升级,延长了产业链,优化了供应链,提升了价值链。
“这次的降价潮,我们并没有受到影响,销售渠道和销售价格都比较稳定。”沃田公司相关负责人尚秧自豪地介绍,得益于集蓝莓种苗繁育、鲜果种植、深加工产品系列研发、生产及销售于一体的优质蓝莓全产业链运营模式,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
从“量”的扩张到“质”的飞跃,港城蓝莓产业唯有坚持科技赋能、品牌引领、三产融合,才能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