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一年一度的无锡“国际月”暨国际赏樱周如期而至。在中欧建交迎来50周年之际,无锡开启 “对话欧洲”系列活动——以欧洲跨国企业无锡交流会、绿色“智”造创新合作交流会搭建起沟通合作的桥梁。外交部欧洲司大使汤恒在出席本次活动时表示,回顾中欧半个世纪的交往,最宝贵的经验是相互尊重,最强大的动力是互利共赢,最一致的共识是多边主义,最准确的定位是合作伙伴关系。
对话欧洲——跨国企业无锡合作交流会
无锡与欧洲有着深厚的渊源。在民族工商业时期,双方就已展开贸易互动;步入外向型经济时代,双方更是在经贸、投资、技术交流等领域全面合作。置于历史的时间轴上审视,无锡与欧洲的互动,正是中欧互利共赢的生动写照。
跨越百年的联接 1868年4月,瑞士人阿道夫·克莱尔沿大运河坐船来到无锡游览。受雇于一家英国公司做丝绸监察员和采购员的他,此行一大目的便是考察无锡蚕丝。 清代无锡,家家养蚕,户户机杼,乡间茧灶、茧行蔚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无锡丝就已销往欧洲。19世纪后期,薛南溟、周舜卿等巨商大贾开始在无锡兴办缫丝厂,裕昌丝厂、永泰丝厂、鼎昌丝厂……古运河两岸,厂房林立。至20世纪30年代,无锡丝厂总数、蚕丝产量、品质和出口吨位,均高居全国榜首。 无锡丝通过京杭大运河运至上海,再搭载英国、德国商船出海,到达伦敦、马赛、汉堡等欧洲主要港口。纤度细腻、莹润光泽的无锡丝很快就成为高级礼服的热门面料,伦敦、巴黎的顶级裁缝店都青睐用无锡丝制作礼服、马甲。 图源:视觉中国 欧洲市场对高品质无锡丝的需求,倒逼缫丝厂寻求技术升级。丝商们开始引入英国蒸汽引擎、锅炉替代低效动力,置办法国、意大利新式缫丝机,购入德国精密机械零件用于维护升级设备,通过“欧洲设备技术+本土改良”的融合模式,提升生产质量与效率。 蚕丝机器贸易让双方都“收获颇丰”,无锡开启了从传统手工业向近代工业的转型,为民族工商业发展奠定了技术、资本与产业基础,欧洲则完成了工业革命后的资源补给与市场扩张。这段百年商业实践跨越时空,沉淀了无锡独特的开放型商业文化基因,为日后无锡与欧洲开展经贸合作,铺就深厚的历史根基。 1985年,无锡被列为沿海开放城市,开放政策制度红利叠加外贸承包制经营创新,无锡乡镇企业通过与欧洲企业开展合资经营、积极参加各类国际展会、建立海外销售渠道等方式,打开欧洲市场,推动了纺织服装、机械制造产品以及轻工产品的出口。经贸互动如同一条纽带,绵延至今。2024年,无锡对欧盟进出口已经达到1100亿元,对欧出口产品也更为多元化,不仅有电动车、汽车零部件、工业材料等传统行业产品,还包括集成电路及制造设备、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电子消费品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 无锡江阴港口 如果说贸易互动让无锡与欧洲有了经济的初步连通,那么外商直接投资,则如同细密的经纬线,将无锡与欧洲更深地编织进彼此的发展脉络。 1992年,无锡高新区成立,迅速崛起为无锡招引、聚合外资的高地。彼时欧洲制造业正加速全球化布局,亟需低成本、高效率的产业合作平台。无锡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要素资源供给,苏南模式积累的电子、机械等制造业基础与配套能力,吸引了博世、西门子、英飞凌、阿斯利康、施耐德、阿特拉斯·科普柯等一大批欧洲企业的落地。 无锡高新区 目前,无锡高新区已经集聚了来自德国、法国、波兰、荷兰、瑞典等国的欧资企业171家,累计投资约60亿欧元,涵盖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能源等多个产业领域。扎根无锡的欧洲企业,为地区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欧洲企业则在无锡找到了新的价值增长极。以阿特拉斯•科普柯为例,1994年,这家历史悠久的瑞典企业将进军中国大陆市场的首个生产基地“落子”无锡高新区,之后持续增资扩容,设立了4家企业,如今阿特拉斯•科普柯无锡已成长为集团工业压缩机业务领域的全球制造中心。 而从全球化的视野和角度来看,1990年代掀起的欧洲投资热潮,也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以无锡为代表的中国城市与欧洲双向赋能的开放型经济生态——欧洲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嵌入本地产业链、快速进入中国市场,从而巩固了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扩大了市场网络的国际版图;无锡等中国城市则通过利用外资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国际市场,从传统的区域性制造业基地逐渐跃升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节点。 在无锡,看见“投资中国”的新价值 进入新时期,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的来临,欧洲企业对华投资也发生了转变:不再单纯受 “成本驱动”,而是进阶为 “市场+技术+战略多轮驱动”。 促使这种转变的原因在于中国吸引欧洲企业的核心逻辑已经从“低成本洼地”转向“高价值平台”——超大规模市场的磁吸效应、完整产业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技术创新生态的协同价值、制度型开放释放的规则红利……深耕中国市场,欧洲企业不仅获得短期效益,更能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链重构中获得主导权。 在“对话欧洲——跨国企业无锡合作交流会”上,近40位欧洲知名跨国企业高管和商协会驻华机构代表座谈交流、畅谈合作,这些企业在无锡的投资布局,就折射出了这种对华投资新趋势。 2018年,德国默克生命科学在无锡成立了中国首个Mobius®一次性技术产品生产基地,2022年再度“加码”,计划在六年内投资约一亿欧元进行扩建。这是默克基于对中国市场需求的战略布局。居民健康意识提升、老龄化进程加速,推动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及其上下游相关细分领域行业的增长,例如一次性使用技术市场。该技术因其高效、灵活和安全的特性,目前被生物医药制造商广泛使用。无锡基地生物制药一次性技术组件制造设计及相关定制化服务,客户覆盖阿斯利康、药明康德等生物医药企业。 去年,默克将Milli-Q®实验室纯水业务落地无锡高新区,开创默克在中国的首条实验室水纯化产品的生产线。据了解,Milli-Q®产品广泛用于制药、第三方检测、医疗、诊断、生物技术等行业。 正如大众对健康的需求推动生物医药行业增长一样,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消费者对多元化、品质化的消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不断增加。显然,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将为欧洲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除了市场,中国制造业的集群效应与全产业链配套能力也构成竞争优势。作为唯一拥有联合国全部产业分类中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在多个产业领域形成了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并在长三角、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等不同区域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集群。高效的产业协同带来响应迅速的供应链,能够降低企业采购与生产成本。将中国作为生产基地,既能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又能承担出口功能。 全球汽车减震器领域的龙头企业德国威巴克,去年将亚太首条空气弹簧生产线落户无锡,看中的就是30公里半径内的全产业链配套,“在无锡,触手可及长三角核心产业链。”威巴克空气弹簧事业部总监Thomas Lefebvre托马斯·列斐伏尔表示。如今威巴克无锡已成为集团的亚太区总部,并计划打造威巴克全球空气弹簧总部基地,同步服务中国本土和东南亚客户,优化其全球战略布局。 活跃的技术创新生态也是吸引欧洲企业在华投资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中国丰富的应用场景,正成为欧洲企业技术创新的试验场和加速器——利用规模市场验证技术可行性、复杂工况环境倒逼技术升级,以场景驱动式创新重构技术研发路径,加速技术商业化落地。 威立雅无锡基地是法国威立雅集团在亚太地区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从化学药剂到设备完整的水处理产品生产线的工厂。通过参与市政、工业等关键领域水处理业务,威立雅加速了工艺技术迭代创新。比如在为无锡某半导体企业提供服务过程中,威立雅将多种先进水处理技术与半导体生产相结合,确保芯片制造过程中的超纯水供应和废水合规排放,该技术方案为半导体制造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创新模式。威立雅还计划扩大无锡工厂生产能力,将无锡工厂升级为中国的研发和产品组装基地,打造成其在华业务的重要支点。 另一方面,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与技能人才储备、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网络,正在一些领域形成技术优势,为外资企业技术合作创造高价值空间。比如无锡在物联网领域的技术优势,就吸引了企业布局。去年12月,法国罗格朗与无锡高新区签约,打造法国罗格朗集团华东总部及“Eliot物联网”研究中心,成为集团下属集研发、生产、营销与综合服务于一体的重要基地。 最后,国家与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欧洲企业提供了参与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机遇,成为吸引投资的新磁石。去年发布的《无锡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中,合成生物被纳入“5+X”未来产业发展体系重点培育的赛道之一。深耕绿色智能分离技术的法国诺华赛,产品广泛应用于生物基材料、合成生物等领域。未来,围绕核心技术研发、产业化应用、供应链协同等方向,诺华赛计划与无锡通过共建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产品展示及中试基地、设备制造加工基地等多元合作模式,推动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共同打造合成生物领域的国际创新高地。 国际化产业生态 事实上,无锡持续吸引欧洲企业加码投资,除了得益于目前中国作为 “高价值平台” 所带来的普适性投资利好外,关键还在于其构建起了极具吸引力的国际化产业生态。 无锡正以全球视野加速资本、技术、人才、数据等高端要素的集聚与流动。作为江苏省首个在全域开展QFLP政策试点的城市,无锡为境外资金投资境内实体产业打通路径。中欧(无锡)技术转移中心、全球跨境技术贸易(无锡)中心等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设立,破除跨境技术流动壁垒。无锡还率先在江苏全省以“系统集成”的形式推出《外籍人士来锡便利化十项措施》,在外籍人士关切的出入境、支付、经商等领域,优化服务场景。在促进数据要素自由流动方面,无锡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 “中国数码头”,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资源化、资产化和资本化闭环。 无锡营造了具备高度开放性与国际化特质的创新生态。欧盟项目(无锡)创新中心、中欧疫苗研发与产业合作中心、弗劳恩霍夫中德(无锡)创新中心等跨国研发中心,构建起中国与欧洲企业、机构之间的合作,加速智能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博世中国创新与软件开发中心、施耐德电气中国研究院—自动化研发中心、西门子无锡创新中心等企业研发中心集聚,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欧洲企业在锡研发集群。 无锡高新区景观 无锡构建了与全球同频的产业体系。无锡拥有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7个营收超2000亿元产业集群,26个国家级智能制造场景,聚力打造的“465”现代产业集群与国际前沿产业发展紧密联动。123家A 股上市公司、超7300家高新技术企业、34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大量企业在无锡这片产业沃土上活力迸发,并在深度融入全球发展的过程中,接轨国际化的运营理念、技术标准、质量体系与管理模式。 无锡打造了国际化发展平台。2023年11月启动的无锡中欧产业创新区,依托中德、中以、中法和中瑞四大国际产业合作子园区开展产业对接、项目招引等方面的中欧合作,聚集发展智能装备、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等地标性产业,为欧企“量身定制”一园一政、一企一策。在“对话欧洲”——绿色“智”造创新合作交流会上,中欧产业创新区全球招商三年行动纲要发布。根据规划,三年后,中欧产业创新区将集聚欧洲跨国公司项目100个以上、欧洲科技创新企业200家以上、欧洲产业创新中心10家以上。 无锡还构建了国际化物流体系。无锡是江苏省首个开行中欧班列接续班列的试点城市,拥有无锡—莫斯科、无锡—乌兹别克斯坦、无锡—汉堡/蒂尔堡以及无锡—鹿特丹等方向的多条线路,此外还开通了无锡至上海港的海铁联运班列,形成了“多向覆盖、海陆互联”的货运物流格局。无锡硕放机场正持续加大国际货运航线网络布局力度,目前已经拥有无锡至芝加哥、无锡至德国莱比锡、无锡至首尔、无锡至墨西哥城等多条货运航线,形成覆盖欧美、拉美及东北亚的多元化空运网络。 无锡硕放机场 在“对话欧洲——跨国企业无锡合作交流会”上,无锡市市长赵建军表示,无锡将提供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培育根深叶茂的产业生态、营造鱼水和谐的营商环境、构建火热包容的创新氛围、厚植足额丰沃的要素土壤,健全常态化、机制化的外资企业沟通协调机制,让欧洲企业放心投资、安心创业、舒心发展。 无锡的努力,已结出硕果。默克在无锡高新区的成功实践,就吸引了同样在达姆施塔特设立生产基地的德国赢创的关注。作为全球领先的特种化学品公司,赢创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高性能材料、绿色化工等领域拓展市场,寻求合作机遇。此次,赢创高层专程赴无锡高新区参会考察,将与相关企业及政府机构就投资落地、技术合作及供应链协同展开洽谈。 1895年,无锡第一家民族资本工厂——业勤纱厂诞生,以此为开端,棉纺织业、面粉业、缫丝业等民族工商业在无锡迅速发展,商贾云集、机声轰隆、百业繁昌,百年工商名城亦是中国工业文明的发轫地之一。欧洲是第一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策源地,跨越两个世纪的工业变革,不仅重塑了人类生产方式,也锻造出独特的西方工业文明。 虽植根于不同文化土壤,东西方工业文明却意外有跨越时空的相似性:创新意识、务实主义、工匠精神……这种相似本质源于人类对“效率-质量-价值”永恒命题的持续探索与实践突破。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来临,从无锡出发,中国与欧洲又将迎来共同推动人类工业文明向前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