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89.0、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水平69.2、连续十年保持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首次超过50%……以创新为“第一动力”,过去一年,江苏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企业是创新主体,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制造强省建设的关键举措。江苏坚定不移地把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作为主攻方向,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中更好发挥主导作用。
“这既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的内在要求。”江苏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朱爱勋表示,新征程上一定认清肩负的重大责任,努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更好扛起使命担当。
聚焦重点产业链
强化企业创新载体布局建设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不断提升创新载体能级,事关企业技术创新承载能力的提升。
省工信厅技术创新处负责人介绍,江苏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瞄准“1650”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着重抓好创新载体“育、建、赋”三个环节,系统推进创新载体科学布局、加快建设——
加大创新中心培育力度。省工信厅围绕重点集群和产业链,着力优化创新中心布局,完善梯度培育机制,组建省级培育库。2024年,聚焦船舶工业软件、新能源商用车等重点领域,江苏择优遴选28个培育对象入库。目前,全省累计建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省级11家,通过组织有序的协同研发,突破了集成电路先进封装、高性能有机纤维、气血交换膜材料等一批关键技术产品。
加大研发机构建设力度。江苏已实施20个企业研发机构创新能力提升项目,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投入,积极建设各类研发机构。2024年,组织开展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推荐优质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国家级,新增国家级7家、省级740家;组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库,新增1208家企业入库。目前,江苏已累计建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4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68家,国家工业设计中心3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590家。
加大创新载体赋能力度。江苏探索建立创新载体赋能产业链工作机制,构建创新引领、产业协同的工作体系,组建全省产业创新载体资源库,纳入140余家高能级创新载体,组织实施创新载体赋能产业链行动。去年,首批围绕新型储能、工业母机、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开展赋能活动,搭建产研对接、成果转化平台,促成合作签约10余项。
聚焦产业制高点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
产业创新的关键,在于掌握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
江苏坚持“企业出题、企业答题”,瞄准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和堵点难点,着重抓好重大技术“储、攻、试”三个环节,系统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
有序开展技术创新需求储备。省工信厅围绕“1650”产业体系,面向“筑峰强链”重点企业等创新主体,定期征集产业链短板技术,梳理、论证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加大研发引导力度,年度1200余家企业围绕重点需求开展自主研发、进行技术储备。
有力实施重大技术难题攻关。围绕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需求,省工信厅组织产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各类创新资源开展协同攻关,2024年择优支持了101个协同攻关项目,覆盖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带动企业新增研发投入超40亿元。
有效推动中试验证能力提升。去年,江苏研究制定《江苏省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实施方案》,聚焦技术路线筛选、工艺流程优化两大功能,着力培育一手托创新源头、一手托产业龙头的制造业中试平台。江苏还组建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培育库,首期培育230个重点平台。
聚焦“三首两新”
强化产业创新成果推广应用
产业创新侧重于技术应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如何更好推动成果“落地”?
江苏给出的做法是坚持市场拉动、应用牵引,瞄准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化推广,着重抓好创新成果“评、用、服”三个环节,系统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
持续开展新技术新产品评价。省工信厅统筹谋划“三首两新”认定评价工作,研究起草《江苏省新技术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探索建立新技术新产品评价指标体系,一体化组织开展首台(套)重大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认定和新技术新产品评价。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组织征集编制《江苏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年度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超千项。
持续支持创新产品首购首用。去年,江苏研究制定《加快推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软件研发应用的政策措施》,在制造强省专项资金中安排35项“三首”产品示范应用项目,对26项获得国家注册证书的创新药械采取免申即享方式进行奖励,放大政府采购政策效应,助力新技术新产品市场开拓。
持续提升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加强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14个公共服务平台增强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功能,助力创新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工信部组织的复核中,江苏通过率达100%。组织3000余家企业参加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助推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链接>>>
新的一年,发力融合的“三条路径”
新的一年,江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着力点在哪里?“要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更高水平建设制造强省。”省工信厅相关工作推进会上给出答案。
路径一:构建完善创新策源体系。
一方面,引导“筑峰强链”重点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鼓励以设立基础研究奖项、与高校院所共建实验室、开源社区等多种方式扩大基础研究有效投入,瞄准高端装备、集成电路、关键软件、通用智能、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国家战略必需和产业创新必争领域,加强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创造更多引领产业发展的原创性成果。
另一方面,深化高能级创新载体赋能,集聚省内国家实验室、国家和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载体资源,全面对接“筑峰强链”重点企业创新需求,组织系列创新载体赋能活动,促进创新载体、技术专家与重点企业良性互动,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尽快形成一批创新合作成果。
路径二:加快完善中试验证体系。
深入落实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实施方案,聚焦技术路线筛选、工艺流程优化两大功能,构建贯穿“技术需求—攻关研发—中试验证”的“大中试”体系。加大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培育力度,动态更新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培育库,将更多具备新模式、新服务的中试平台纳入培育范围,研究制定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评价体系,探索认定10家左右省级中试平台,引导中试平台不断提升效能,加速攻关成果中试熟化,并向产业链龙头企业推广。对公共服务属性突出、成果转化效果良好、辐射影响带动作用明显的,推荐争创国家级中试平台。
路径三:持续健全成果转化体系。
健全完善新技术新产品评价体系,持续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力度,制定新技术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加强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推动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在政府采购项目中使用“三首两新”等创新产品,采取免申即享方式支持“三首”产品示范应用项目,全年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1000项以上。发挥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平台效能,不断强化转化中心分中心和孵化基地功能,加快构建全省“1+N”成果转化体系。高水平办好第三届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大会,持续开展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江苏行”活动,推动成果转化辐射范围在全省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