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城市的记忆。江阴地名源远流长,蕴藏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江阴地名故事》此前推出的镇街篇广受好评。
岁月流淌,时光悠扬。接下来,我们将陆续推出江阴的老街古巷,和大家一起走街串巷,重温江阴人的独家记忆!
民运巷
(20世纪80年代民运巷附近地图)
在步行街北边,中山公园的东侧,邻近澄江福地,有一条古老的巷子,称民运巷。民运巷长171米,宽3.9米,现为水泥路面。
(民国初年的民运巷)
民运巷原名观音寺巷,因巷北端有观音寺而得名。它原名广福禅寺,宋太平兴国五年(1080)建时称乾明寺,乾道九年(1173)与广福寺合并为乾明广福禅寺,规模宏敞,是江阴城内最大的寺庙,寺中有五百罗汉姓名图像刻石,极为罕见。各处寺院建五百罗汉堂列名和塑像,往往以此为母本,所以该寺在全国都有影响。在漫长的历史潮流中,寺庙毁了修,修了毁。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割寺西翼给学署,民国初年,大片空地曾改为体育场(后为儿童乐园,现并入中山公园),1953年,寺院改为居民住宅,人们耳熟能详的“北干宿舍”就在附近。1991年,人民政府征地50亩,在君山南坡重建乾明广福禅寺,改名为君山寺,山上为佛教建筑,山下为园林建筑,兼有宗教和旅游两大功能,是目前江阴城内最重要的寺庙。
(旧时的民运巷)
民运巷内还有一口广济古泉。广济古泉,俗称四眼井,即一口井上有四个眼可同时取水,宋嘉祐六年(1061)乾明寺院僧人宗寿开凿。井水清冷甘甜,既不枯竭,也不流溢,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千余年为方圆千万居民效力。现存井圈“义、勇、关、家”四个正楷大字。温州司法参军曹确作《广济泉记》,井圈在壁间嵌有雍正间石刻《广济泉碑》。如今,广济古泉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旧时广济泉)
(现今广济泉)
1927年,北伐军进驻江阴。在观音寺巷设民运办事处,所谓民运工作就是军队的群众工作,是革命军的创举。北伐成功,既是军队的英勇战斗,也是因为群众积极响应。所以民运办事处的成立,成了军民共同战斗,一起革命的场所。巷子内人群川流不息,于是就将观音寺巷改名为民运巷,成为北伐军进占江阴的见证,以作永久的纪念,这在江阴乃至全国的地名中也是罕见的。
随着步行街和澄江福地的先后建成,民运巷这条古老的巷子,焕发出勃勃生机。
(如今的民运巷)
部分文字内容摘自《江阴地名掌故》
作者祥飞 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