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28日,江苏省考古学会2024年年会暨重要考古发现汇报会在无锡举办。会议聚焦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新发现和新成果,现场发布了江苏考古2024年度“田野考古示范项目”推介共10个,“优秀考古成果”推介共20个。其中,无锡市“无锡明代周煦庵墓实验室考古与文物修复项目”“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无锡段考古发掘报告”入选“优秀考古成果”推介。
一处处遗址、一件件文物,无声地讲述着悠久灿烂的地域文明。去年,在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工作中,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整体提取了1座保存较好的明代浇浆墓。“野外作业不利于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我们将木棺整体打包运送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东基地,在探源科考舱内开展了实验室考古。”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张雷介绍,他们提取出服饰、背包、枕头、被褥等纺织品37件,草席1件,还有铜器、漆木器、金银器等文物。由于纺织品长期浸泡在棺液之中,强度很差,修复难度大。经不懈努力,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功完成了35件(套)纺织品的修复。目前,部分纺织品正在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展出,为人们了解明代中叶无锡士大夫阶层的丧葬习俗和日常生活提供了重要资料。
自无锡市实施考古前置以来,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量陡增。“2024年度,我们共计完成63个考古勘探项目,完成天墩遗址(二期)、垌坟墩遗址(二期)等23个发掘项目,出土文物3126件(套)。”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宝山表示,此次,无锡市申报的两个项目全部入选“优秀考古成果”,其中,对于明代墓葬的考古涉及文物的修复和利用,而《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无锡段考古发掘报告》则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体现出当前无锡考古系统化、全链条的工作思路,即实施一项考古项目,是从调查、勘探、发掘,一直到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还有最后的成果转化、结集出版,是全链条式的实施路径。
据悉,今年,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将致力于推动考古成果的转化再上新台阶,进一步优化地方文化的传播及普及方式。该活动由江苏省考古学会、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无锡市文广旅游局联合主办,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