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树银花绽,团圆岁月甜
2月12日晚,月光倾洒,如梦如幻。青年戏曲演员李云霄、李梦恒与美声男歌手蔡程昱深情开嗓,在总台2025年元宵晚会无锡分会场,共同演绎了一曲婉转悠扬的《相思》。
当悠扬的旋律奏响,浓郁的江南气息扑面而来,如诗如画的江南景致徐徐铺展。寄畅园一步一景,亭台楼阁、曲径通幽、湖水潋滟,每一帧都美得令人心醉,在歌声里美得彻底出圈。
除了美到极致的园林,这首《相思》还巧妙地融入了众多无锡元素,每一处细节都饱含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令人沉醉,让人不禁对无锡心生向往。
今天
禧宝就带大家
一句一句解析这首《相思》
👇
歌词灵感源自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唐 王维《相思》
整首歌曲,以李云霄手中这株红豆为切入点,引出这曲《相思》。这看似普通的红豆,背后却蕴藏着一段深沉而久远的故事。
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而“红豆相思”的浪漫典故,就发源于无锡这片钟灵毓秀之地。说起无锡的红豆,人们最为熟知的,当属顾山红豆树,它被誉为江阴“奇人奇树奇碑”的三奇之一,悠悠岁月已走过了1500多个春秋。
回溯到遥远的南梁时期,昭明太子代父在顾山香山寺出家修行,于此潜心编写《文选》。在顾山的悠悠时光里,昭明太子亲手种下了两棵树,一棵是顾山上的山茶花,花开时节,漫山红遍,史称“十里红”;另一棵便是这棵声名远扬的红豆树。
古树名木,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一株古树,就是一方故土、一段历史、一缕乡愁。
近年来,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红豆树的保护,定期聘专家为红豆树进行养护修复,如今红豆树虽历尽沧桑,但仍生机盎然,枝繁叶茂。
而在无锡,对古树的保护远不止于这棵红豆树。城市正以细腻而坚定的姿态,对新增古树和后备古树资源逐一实施挂牌保护,秉持着“一树一策”的科学理念,精准地落实养护或复壮措施。每一棵古树都被视作独一无二的珍宝,无锡用实际行动,精心守护着这些承载着岁月记忆的“绿色瑰宝”,让它们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继续绽放生命的光彩,延续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
李云霄手中的这株红豆还采用了无锡的非遗技艺——吴韵插花。这项非遗技艺,以水之“细、柔、素、和”集中表现了吴地的文化特质。
早在隋唐五代,围绕太湖流域一带就开始盛行插花。欧阳詹的《春盘赋》,成为了插花学的开端。宋、元、明时期,吴地涌现出大批士大夫背景的插花家,如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张谦德的《瓶花谱》更是系统阐述了插花理论。清代邹一桂提出“知天”“知地”“知人”“知物”,成为吴韵插花重要的理论基础。
此次在舞台上运用这项历史悠久的非遗技艺,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礼赞,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无锡这座城市对非遗传承的坚守,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热爱,让古老的吴韵插花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光彩。
锡剧扮相的李梦恒一出场,便惊艳四座。
锡剧,作为无锡当之无愧的文化瑰宝,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它生发于距今二百七十多年前的清朝乾隆年间,是乡民们在田间农作时自娱自乐的产物。因发轫于常州府地域的无锡东乡,故称之为“东乡调”或是“东乡小曲”。后来,“东乡调”受到口头文学的影响,渐渐吸收融合了宣卷、道情及弹词等说唱艺术,逐步向“滩簧”发展转变。锡剧发展主要经过了对子戏、小同场戏、大同场戏三个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艺人们不断前往大城市演出交流,“常锡文戏”强势进入人们的视野,1954年,“常锡文戏”在更名为“常锡剧”后,正式定名为“锡剧”。
锡剧以唱为主,曲调优雅抒情,生活气息浓厚,别具江南水乡风韵,被叶圣陶称为“太湖一枝梅”。
锡剧不仅在无锡本地备受推崇,在全国戏曲舞台上也成绩斐然。《珍珠塔》《双推磨》等经典剧目家喻户晓,深受观众喜爱。在众多国家级戏曲赛事中,锡剧屡获殊荣。
这曲《相思》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一次成功尝试,它展现出无锡文化的兼容并蓄,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时代,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镜头一转,蔡程昱于古雅清幽的薛家花园中,轻启歌喉。
薛福成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清末无锡籍思想家、外交家和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薛福成的大型宅第,有“江南第一豪宅”之誉。
薛福成一生游历四方,见识广博,他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入宅第的营造之中。宅第由中、东、西三条轴线组成,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中西合璧,近代民居建筑与江南造园艺术和谐结合。
薛福成一生致力于外交与改革,他的思想与抱负也体现在这座花园之中。园内的藏书楼名曰“传经楼”,曾经所藏之书达数万卷,薛福成去世后,其大量的手稿、信札等文史资料也藏于内,见证了薛福成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一百多年前,担任清政府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的无锡人薛福成,在游历欧洲后写下这句话。1896年的冬天,机器轰鸣声打破了无锡这座江南小城的宁静,此后,纺织、缫丝、面粉加工等百余家现代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运河沿岸。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兴起,也随之带来了造园的高峰。
薛家花园,作为无锡园林的杰出代表之一,尽显江南园林的温婉细腻与典雅精致。同时,它也承载着无锡向近代工商业城市转型的重要历史记忆。此次亮相元宵晚会的舞台,让世人得以透过它,触摸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商业发展脉络,感受到无锡人民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精神力量。
歌词灵感源自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宋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望月怀远》
地傍无锡惠山东麓,千百年前,这里本是惠山寺僧舍。元朝时,名“南隐”“沤寓”,明正德年间(1506—1521),北宋大词人秦观的后裔秦金辟为园,垒山凿池,移种花木,营建别墅,秦金号凤山,此处又在惠山山谷里,便被称作“凤谷行窝”。
凤山谢世后,秦瀚、秦梁、秦燿相继为园主。万历十九年,因其师张居正被追论,秦燿被解职,回到无锡,宦海沉浮,秦燿感慨万千,他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遂取意王羲之诗句,“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从此,这座园林便唤作寄畅园了。
明代宋懋晋曾绘有《寄畅园五十景》,园中介如峰、知鱼槛、七星桥、八音涧、九狮台、鹤步滩等景观,自然和谐、灵动飘逸。
寄畅园,胜在水,“天下第二泉”闻名天下。当年,茶圣陆羽为了一泡好茶,将天下水分为二十等,列惠山泉为二品,并说“茶得此水,皆尽芳味也”,又为这里增了一趣,就连苏东坡,都要专程跑到这里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寄畅园,这座江南文脉的汇聚之地,犹如一座永不落幕的文化殿堂。一曲《相思》,让古老的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纽带。
歌词灵感源自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 唐 李白《春思》
“长相思兮长相忆”
——唐 李白《秋风词》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南宋 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鹿鸣谷内,蔡程昱娓娓吟唱,令人沉醉。
鹿鸣谷位于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的最东北面,一条狭长的山谷。
这里树木参天,清静幽绝,溪水潺潺,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和瀑布。山湾深处有一处清池名为“鹿眠潭”,谷内空气清新,环境清幽。
其中,有鹿鸣禅院、鹿鸣茶院等建筑。据传,鹿鸣谷的得名源于一段千年佳话,当年唐僧取经回来路过这里,将两只从天竺国佛祖的鹿野苑带回来的神鹿放归了山林。
观众们通过元宵晚会“踏”入鹿鸣谷,便一头撞进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诗意画境。这方隐匿于无锡的小众仙境,宛如一颗未经雕琢的璞玉,终于等来了被世人探寻、一品其空灵美好的珍贵机缘。
古戏台上,锡剧演员们水袖轻扬,演绎江南的故事。
画面中的戏台位于薛福成故居住宅东路的第一进花厅的南面正中,坐南朝北,为“凸”字三面伸出型飞檐歇山顶建筑。戏台前凿有小池,湖石妙叠,盘尾成池,点缀花木,景境优雅。
戏台两侧各立一台柱,其上额枋有蟠桃会戏文雕刻。台底正中隔板上有内圆外方鸟雀祥云浮雕,两侧各有一“出将”与“入相”门洞。戏台的藻井设计精巧,具有聚音效果,前有水面导音,四周有庭院回音,能让声音洪亮而清晰地传递到听众耳朵里。
戏台采用穹隆形屋顶,后置隔音屏风,声音通过屋顶和屏风的反射,与池塘水面产生共振。回廊、主厅、偏厅回合的院落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共音箱,可以把声音传送很远。
古戏台是薛家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古戏台已成为无锡文化阵地,锡剧、京剧、越剧、昆剧、评弹等不同剧种的演出定期表演,让传统戏曲得以传承。
歌词灵感源自
民间流传诗句“明月千里寄相思”
“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 白居易《长恨歌》
歌词灵感源自
“东风夜放花千树 ”
——宋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千门开锁万灯明”
——唐·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唐 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
歌词灵感源自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北宋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宋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 苏东坡《水调歌头》
“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宋 柳永《雨霖铃》
“良辰美景奈何天”
——明 汤显祖《牡丹亭》
清名桥,静卧于无锡南门外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是无锡古运河上的璀璨明珠。它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无锡“寄畅园”主人秦耀的两个儿子捐资建造。历经康熙八年重建等岁月变迁,至今已默默伫立400多年。
画面里虽不见清名桥的身姿,可它静静承载无锡往昔,是江南水乡诗意韵味的无声代言。
南长街,枕着悠悠古运河,从明清岁月款款走来。它曾是古驿道、繁华商街,见证无锡商贸盛景。石板路旁,粉墙黛瓦错落,诉说往昔故事。
如今,它摇身一变,成了集古韵与时尚于一体的打卡地,是无锡文化的鲜活载体,在这里,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交织,彰显着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风情。
寄畅园内,无锡交响乐团正奏响华彩乐章。
2023年6月18日,无锡市和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共同建立无锡交响乐团(Wuxi Symphony Orchestra),由林大叶担任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从启动筹建到成功首演,无锡交响乐团仅用了半年不到的时间,而且还创下了“开票1小时各档次所有演出票全部售罄”的超高话题热度。
无锡交响乐团成员平均年龄只有27岁,来自美国、意大利、西班牙等8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带着各自的文化印记,共同合奏出一曲无锡新乐章。在乐团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乐团成员足迹遍布世界舞台,他们带着江南的旋律,走进英国的剧院,登上法国的舞台,飞越日本的四季。
登上元宵晚会的舞台,无锡交响乐团以非凡的艺术风采,向全国观众再次展示了无锡这座“爱乐之城”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灯火辉煌间,民乐袅袅,无锡民族乐团演绎古韵新声。
无锡民族乐团是目前国内最年轻的职业民族乐团,自2020年1月9日成立以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艺术总监、著名二胡演奏家邓建栋与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青年指挥家孙鹏的引领下,太湖之滨吸引了众多青年音乐才俊。乐团74位演奏员皆毕业于央音、国音、上音等名校,30%拥有研究生学历。经乐团悉心培育,多位青年演奏家在全国赛事中屡获佳绩,成为乐团发展的中流砥柱 。
无锡民族乐团始终以传播和弘扬江南文化为己任,以把优雅的“太湖之声”传遍海内外为使命,迅速成为无锡文化强市的一张闪亮名片。登上元宵晚会的舞台更是将无锡这座“民乐之乡”深厚的音乐底蕴,以最动人的方式传递到千家万户。
在拈花湾的澄澈夜空下,烟花如梦幻星辰般轰然绽放,盏盏河灯悠悠飘荡,承载着人们心底最真挚美好的祈愿,顺着水流缓缓飘向远方。
无锡拈花湾,是一座将唐风宋韵展现得淋漓尽致的禅意小镇。踏入其中,仿佛穿越千年,回到了盛世大唐。
近年来,拈花湾景区秉持创新精神,将科技作为全新画笔,在唐风宋韵的古老画卷上精心勾勒。现代智能科技与沉浸数智体验深度融入传统文化,绽放出独特魅力。这里不仅有夜间特色演艺“禅行”,用光影与舞蹈讲述千年禅意;还有全感官沉浸夜航体验“空灵之境”,带你穿梭虚实之间,邂逅梦幻奇景;更有奇幻的元宇宙沉浸体验,打破现实与虚拟的边界。在智慧旅游与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的探索道路上,拈花湾景区不断迭代升级。
登上元宵晚会的舞台,拈花湾更是将唐风宋韵的浪漫禅意,传递至了大江南北。
穿梭于无锡街巷的双层巴士里,年轻情侣笑语晏晏,将城市盛景尽收眼底。
值得一提的是,双层巴士驶过的是无锡的三阳广场,以及城市原点崇安寺附近。三阳广场站是地铁1号线和2号线的交会点,站内有27个出口,堪称中国最大的地铁站之一。三阳广场不仅是无锡的交通枢纽,更是历史与现代的交会点。
崇安寺作为无锡城市原点所在地,便是锡城“连接历史、展现当下、着眼未来”的窗口,百年钟楼、公花园、阿炳故居等城市地标都汇聚于此。崇安寺始建于东晋兴宁二年(公元364年),先名兴宁寺,规模宏大,建有园林池塘,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屡废屡兴,历经沧桑,与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南京夫子庙并称为“江南四大名刹”。100多年前,崇安寺内大自鸣钟楼建成,成为当时的无锡第一高楼。有识之士在这里建起图书馆,传道授业,推广科学,书香溢无锡,尚文育新才。开放式公园内,阿炳“说新闻”引人入胜,茶馆商铺喜迎四方宾客,亭台水榭则是谈天说地的好去处……这里留下了许多动人往事,有着无锡人关于城里厢的珍贵记忆。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而今,无锡人心中最市中心的地方已经颜值提升,布局优化,空间敞开,努力拥抱人群,刷新城市封面。
除了《相思》
晚会开场
想必大家也注意到了泰伯庙会的亮相
除此以外
无锡分会场主持人王音棋、李好
欢聚央视一号演播厅
带来了“奋斗者”号模型和众多无锡非遗
泰伯庙会是江南地区开春第一个庙会,也是无锡诸多庙会中最具历史渊源和社会影响力的庙会之一。
2014年“泰伯庙会”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泰伯庙会随春节“打包”入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庙会吸引着大批市民游客前来共享欢腾,现场摩肩接踵、人头攒动,盛况空前,历年不衰。
2025年“泰伯庙会民俗巡游”以“世界非遗”为亮点,打造集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式于一体的泰伯庙会民俗巡游,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活力,推动“国潮”走向“世界潮”。
无锡骄傲——“奋斗者”号是中国最新一代的载人深潜器,是中国深海探索领域的又一壮举,代表了我国在海洋科技领域的领先水平。
自2020年成功完成下潜任务以来,“奋斗者”号以其卓越的性能和强大的深海探测能力,成为了探索地球“第四极”——深海的先锋。“奋斗者”号的设计深度可达11000米,是目前全球下潜能力最强的载人深潜器之一。它曾成功到达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10909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桌上这把宜兴紫砂壶名为《东坡提梁壶》。此件作品是范伟群先生根据其祖父范钦仁的原作摹古再制。《东坡提梁壶》取材自然,立意淳朴。壶身饱满圆润,充满张力,树枝形的壶流、壶钮形态逼真。自然生动。三叉提梁的树杆苍劲老道,疤节自然,浑然天成,拿捏舒适。
《东坡提梁壶》的创作源于生活,一片田园风光,极具生活气息。作品在造型设计上体现了虚实相映、中空可盈的哲学思辨。
惠山泥人是无锡著名的传统手工艺术品,而大阿福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大阿福的形象是儿童团坐,双手轻轻抱着一只狮子(或麒麟),展现出一种温馨可爱的画面。在这一形象背后,还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和传说,使得大阿福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在传统观念中,狮子(或麒麟)被视为吉祥和力量的象征。因此,大阿福怀抱这些形象,不仅表达了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还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双面精微绣《童子嬉春图》,作品描绘的是新春时节童子嬉戏玩乐的场景,孩童们三五成群,有的在放鞭炮、有的在捉迷藏,有的在放风筝,把孩童顽皮好动,欢快与喧闹之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绣工精细,色彩丰富,不同颜色的丝线精心搭配出柔和高雅之感,把玩耍中的儿童刻画得形象生动,神态各异,惟妙惟肖,呈现出一群天真无邪的孩童庆贺新春的浓厚民俗风情。
太湖船点,是江苏名点,著名米制食品。由熟米粉裹馅心后,捏成各种形状,蒸制而成。是一种具有表演性、观赏性、食用性、趣味性的活态民间传统手工艺和传统精致烹饪的江南传统名点。
马蹄酥,是江阴传统的名点,属于特色糕点,采用的是上等面粉、赤豆为原料,加果仁为辅料,用糯米发酵后制成。因成品四周厚、中间薄、形似马蹄而得其名。其特点为酥、松、软兼备,色呈金黄,酥软微脆,香甜盈口,油而不腻。马蹄酥有大有小,里边夹杂着满满的豆沙,核桃仁、瓜子仁等,好似一朵盛开的菊花,煞是好看,难怪清代诗人方王圭赞美它:“乍经面起还留迹,不踏花蹄也自香。”
惠山油酥又名金刚肚脐,最初叫重油烧饼,具有300多年历史,久享盛誉。位于惠山古镇秦园街13号的朱顺兴油酥店是已有100多年专业生产油酥历史的特色商店。
惠山油酥用纯菜油、面粉、果料、桔皮、核桃仁、芝麻等原料制成,其用料精细、工艺讲究,成品具有香、甜、酥、松等独特风味,为广大顾客所欢迎。
梁溪脆鳝,无锡美食瑰宝,无锡乡土美食的代表,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精选鲜活鳝鱼,去骨划丝,经两次精心油炸至金黄酥脆。其特色在于甜咸交织的酱汁,与鳝丝完美融合,口感松脆,回味无穷。其美味性在于甜咸交织,酥脆可口,令人回味无穷。
江阴红豆采撷于江阴市顾山镇红豆村的一棵古红豆树上。相传,这棵树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公元502年)手植,距今已有1500余年,以古老、奇异、珍稀著称。江阴红豆融汇乡情、亲情、爱情与友情,以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底蕴,一直被视为高雅藏品,足资鉴赏。
禧宝已经被《相思》“洗脑”啦!
看完节目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快来评论区和禧宝互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