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山河壮,蛇盘岁月新。当时间的脚步行进至农历新春蛇年正月初八,江阴如约迎来了“新春第一会”——“科创江阴”建设新三年行动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动员大会,向全市上下发起“高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领航火炬,照亮‘科创江阴’的美好未来”这一动员令,以更大力度重塑江阴城市气质。
此次“新春第一会”聚焦“科创江阴”建设新三年行动,是在过去三年“科创江阴”建设基础上的延续,释放了江阴市委、市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矢志不移抓科创”的强烈信号和坚定决心。会上,数百名党政机关负责人、科技工作者、企业家相聚一堂,共同探讨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等前沿话题,更好地凝聚推进江阴高质量发展合力。
“科创江阴”建设是事关全局、纲举目张的重点工作,是江阴逆势突围、变道超越的制胜之道。过去的三年,江阴努力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为创新种子提供土壤、阳光和雨露,进一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推进“科创江阴”建设新三年行动的过程中,江阴将从全局出发,打好提前量,上好预备课。
顾文瑜
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
高新区将以更强决心、更大力度攻坚“双招双引”,找准招强引优的“发力点” ,确保全年完成备案超亿元产业项目20个以上,确保全年新招引科技型企业600家以上,聚焦资源提效,充分发挥高新区高能级载体优势、高能级平台优势、高密度资本优势,实现产业招商与科技招商同频共振,坚持以“店小二 保姆式”的理念服务项目,厚植更加包容、宽松、开放的创新生态。
李奕
市科技局局长
市科技局将紧紧围绕“科创江阴”新三年行动核心任务,牢牢把握“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条工作主线,聚力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健全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体制机制,在政策、金融、品牌等方面全方位做好保驾护航工作,迎难而上、主动作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江阴新实践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最大动力、是城市发展的最大底气、也是企业崛起的最大支撑。在江阴这块创新热土上,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双星闪耀。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两所“211”大学的县级市,江阴架起高校与产业之间的桥梁纽带,把更多的科创成果从大学的实验室搬到江阴大地上。
任洁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市委人才办将立足自身职能,当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桥梁 ,着力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构筑“塔尖更高 塔身更强 塔基更实”的人才金字塔,发挥大院大所、高校高企作用,以平台思维整合各方资源,让“人才热”真正转化为“创新潮”“发展势”,让江阴成为人才近悦远来的“首选地”,为“科创江阴”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保障。
易文斌
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党工委书记
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的办学使命之一就是要助力江阴经济社会发展。四年来,我们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江阴校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引进、平台搭建等工作已逐步进入正轨。下阶段,江阴校区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八个一”建设引领校地合作向深拓展,将更多的优质资源吸引汇聚到江阴,融合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在打造新质生产力、服务新型工业化方面走出一条南理工—江阴“深度合作、双向奔赴”样板之路。
“一湾一谷一区一港”犹如四根大梁,已逐步撑起“科创江阴”的骨架。围绕构建“345”现代产业集群,江阴突出平台引领,致力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
程方
江阴(北京)创新中心总经理
三年来,清华大学科技创新与江阴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截至2024年年底,创新中心促成江阴企业与清华大学达成合作50余项。“新一轮‘科创江阴’建设三年行动即将启航,我们将继续发挥科创飞地在打破地域限制、整合优质资源、有效导入高端人才、优质科技成果和项目等方面的核心优势,用科技创新这把“钥匙”打开“科创江阴,产业升级”的大门。
袁晓
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
科技创新是光伏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我们将继续围绕“科创江阴”建设,以争创国家级平台为目标,以江阴基地建设为重点,链接更多政府、高校、企业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和服务体系,努力将平台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高地,使其成为江阴“科创”新坐标。
科技创新,一直活跃、深融于江阴发展的脉络之中,而企业是为创新注入源源不断“新鲜血液”的主体。
崔东
盛合晶微半导体(江阴)有限公司
董事长
在“科创江阴”建设新三年行动目标的指引下,公司将继续积极推进、高效建设总投资84亿元的三维多芯片集成封装这一江苏省2024年标志性重大项目,夯实重大项目“增长点”,加快推进总投资30亿元的超高密度互联三维多芯片项目,为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算力底座基础保障能力,也为再创“科创江阴”建设新局面贡献企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