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潘阿明喜事连连:2024年11月,作品《秋韵》《凌梅》《梅桩》《梅桩茶具》《梅桩套组》获得江苏省版权局颁发的著作权证书;2024年12月,紫砂作品《梅桩五件套》获得中国传统工艺作品《云工奖》金奖,其本人被中国传统艺术传承人组委会和全国书画大师数据库组委会联合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中,潘阿明以匠人之心,走出了一条“梦中有壶、壶中有梦”的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
自幼痴迷 为梦颠簸
今年刚过50岁的潘阿明,出生于宜兴丁蜀陶艺世家,自幼浸润在紫砂陶艺的氛围中,父辈和祖辈皆为紫砂陶艺从业者,浓厚的家族背景为其从事紫砂事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那时候,家乡到处都是茶馆,除了喝茶,他最喜欢的就是到大大小小茶馆里,欣赏各色各样的紫砂壶,有时还壮着胆子跟邻居索要一些“小玩意儿”,回来后爱不释手,鼓捣个不停,一心想做一名紫砂工艺师。
潘阿明13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日子过得更加辛苦。其间,潘阿明跟人刷过油漆、做过装修、卖过茶叶,也上山搬过泥料……但这些都没能磨损掉他的紫砂梦。从学校毕业后,他便拜入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沈汉生门下,学习书画和刻绘。之后,在制壶技艺上拜一代制壶宗师顾景舟最小的入室弟子、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吴亚平为师,成为顾氏紫砂艺术的第三代传人。值得一提的是,潘阿明在初入门下时也时常得到师公顾景舟大师的指点。这一传承不仅赋予了他技艺上的深厚积淀,更使他的艺术创作融入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家学渊源。
壶上梅竹 风姿绰约
“老天爷给了宜兴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一直暗下决心,自己制出的壶不仅要出浆,还要出彩、出新!”或许这正是潘阿明最初的“工匠之梦”。他不仅喜欢把玩、收藏,还喜欢在壶的造型和寓意上大胆改革创新。为了圆梦、守梦,他创立了“点金石陶艺馆”,成为众多陶瓷爱好者和收藏家心目中的佳作之地。30多年来,他坚持从原矿选购最好的泥料,并在黄龙山封矿前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原矿土。这些原矿土经过岁月的沉淀和他的精心打磨,成就了一件件堪称经典的紫砂器具,深受收藏家们的喜爱。由于坚持全手工制作,他制作的壶没有一模一样的,每一把壶都散发着灵动跳跃的思想和与众不同的创意。
潘阿明认为,紫砂壶上最宜表现的梅、竹、松,最能衬托出宜兴紫砂的飘逸和厚重。他作品上的梅花与枝条充盈虬劲、凸透有感,哪怕惊鸿一瞥,也总给人呼之欲出的遐想。作品《念》以梅为介,虚实相映,主题含蓄,完美兼顾了物我两忘的超然心境和绵延不绝的思念之情。他的获奖作品《梅花五件套》厚而不重、大气典雅,壶身、壶嘴、壶把上的梅花契合有致、栩栩如生。壶嘴出水不洒不漏不散不乱,如一条优美的弧线,晶莹淡定、圆润畅达。
潘阿明作品《梅花五件套》
“车马出行” 汉韵飘香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为汉代三绝。其中,《车马出行图》是潘阿明认为最具张力和想象空间的汉文化图解。自打10多年前来到徐州后,潘阿明就对汉文化着了迷,汉画像石上2000多年前的历史图腾,都成了他壶具上悉心表现的文化创意。他制作的《烧烤壶》,不仅有狩猎、烧烤,还有农耕商旅、谷场舂米,乃至车马出行、旌旗猎猎等场景,汉文化元素饱满隽永、跃然杯上,风格鲜明、极富特色。基于他对汉文化的理解、传承和创新,江苏师范大学特聘他为客座教授。其紫砂壶作品《心经容天壶》《心经半瓢壶》被徐州博物馆收藏;《秦权壶》被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收藏。前不久,他还被中国紫砂文化研究会聘为常务理事、宜兴紫砂收藏鉴赏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潘阿明作品《烧烤壶》
杯中匠心梦,壶上天地宽。潘阿明作为紫砂匠人,虽然已是业界翘楚,但依然梦里是壶、壶中有梦,正如他自己所言:“文化传承,艺无止境!”
(江苏工人报记者 胥明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