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发布数据,“十四五”期间,江苏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1年的4.75万元稳步增长到2024年的5.5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16∶1收窄至2.04∶1,城乡收入差距稳步缩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新突破。
“为全国发展探路”,是党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十四五”时期,江苏推进“强富美高”蓝图从“大写意”成为“现实场景”,呈现气象万千的新江苏美丽画卷。城乡居民收入比这看似微小的0.12之变,背后是城乡协调发展质的大步跃升,也标志着全省在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正从“单向输血”走向“双向奔赴”,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突破。
城乡协同发展,核心在“协调”,关键看“收入”。这0.12的收窄,绝非简单的数字变化,这是江苏经济肌体更为健康的表征,是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的实证。数字背后,“富”的成色更足、“美”的内涵更广。从“十四五”期间年均超135万人的城镇新增就业,到2025年以来创业担保贷款超20亿元扶持12万人自主创业,江苏省一系列举措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更致力于分好蛋糕,让城乡居民在高质量发展中共享机遇。
绘就“强富美高”新画卷,必须筑牢“稳就业、促创业”的坚实基础。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十四五”期间,江苏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这不仅是经济韧性的体现,更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今年以来,推动180亿元就业稳岗补贴资金直达惠企,企业用工总量保持在2050万人以上,展现了政府在市场波动中为企业纾困、为就业托底的决心。这种“降成本、稳预期”的政策精准滴灌,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是缩小收入差距的前提。
织密“共同富裕”保障网,需要政策阳光照亮每个角落。江苏5年来共保障低收入人口97.2万人,累计实施临时救助120万人次,监测低收入人口和其他风险对象共182万人,实现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彰显了发展的温度。扬州连续24年以“一号文件”聚焦民生,坚持每年把75%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到民生领域,传递出“民生无小事”的执政理念。这种“兜底线、织密网”的制度安排,确保了发展路上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实现“美富共生”,乡村振兴是关键一环。镇江市探索“党建引领、村社协作、科技支撑、生态循环”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2024年,全市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00万元。今年以来,全省已举办12场“苏韵乡情”乡村休闲旅游农业专场推介和超50场系列活动;《江苏省“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全省力争到2027年底培育“新农人”头雁1000人,带动培育“新农人”雁阵10000人,搭建起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人才矩阵……这些举措正在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宜居宜业的家园,“美”与“富”的完美融合,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价值”。
城乡协调发展,是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江苏的实践表明,协调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筑底扬尖”;不是城乡一个样,而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从收入差距的缩小,到公共服务的均衡,从产业协同的深化,到人居环境的改善,每一步都在打破二元结构的壁垒,让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让现代文明成果平等覆盖。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展望前路,城乡协调发展仍任重道远。2.04:1的城乡收入比,意味着差距依然存在,奋斗不能停歇。坚持“协调”之道,持续推动产业互促、要素互动、成果互享,将让城市与乡村在“双向奔赴”中共同成长,让“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画卷在城乡融合的笔触下愈发绚烂多彩。(刘纯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