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无锡农业品牌迎来“高光时刻”。短短一周内,甘露青鱼先是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2025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紧接着又在澳门专场推介会上以“乡愁滋味”架起锡澳合作桥梁。上周,百余种“锡字号”农产品集体亮相第二十二届国际农交会,人气火爆。从单个品牌“出圈”到组团“亮相”,无锡农业品牌正以亮眼表现,展现着江南鱼米之乡的产业实力与文化魅力。

“锡字号”入选“国家队”
最近,甘露青鱼成了无锡农业圈的“明星”,一边入选2025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一边在澳门专场推介会上“圈粉”。10月22日,“苏韵乡情 醉美无锡”苏之味·江苏农产品——甘露青鱼专场推介会在澳门顺利举办。作为第十五届江苏—澳门·葡语国家工商峰会的重要活动,此次推介会以展现无锡田园风貌、推广甘露青鱼等特色农产品为核心,吸引了多方关注。
活动现场,《苏韵乡情·醉美无锡》宣传片中的江南水景,仿佛将澳门的嘉宾们带到了无锡水乡。甘露青鱼作为无锡市最早获评国家地理标志的农产品,一亮相便吸引了众多目光。《深圳特区报》原资深编辑王夷秀这位无锡鹅湖人,分享了和甘露青鱼的暖心故事,让这尾鱼成了乡愁的“代言人”,也牵出了无锡与澳门的深厚情谊。脆香爆鱼、红烧划水、鱼丸汤三道青鱼特色菜,则让澳门嘉宾品尝到了地道无锡味。值得一提的是,无锡中旅还和澳门葡京旅行社签约,计划共同开发“‘无限风光 锡望田园’休闲农业观光体验线路”项目,推动无锡农业从“产品输出”升级为“体验输出”。
就在此前的10月中旬,农业农村部公示了2025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甘露青鱼成功入选,这无疑是对该品牌价值的又一次高度认可。近年来,甘露青鱼产业全面升级,“科技感拉满”:不仅将分散养殖的池塘重整并塘,引入现代化智慧数字渔业科技管理技术,还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攻关养殖关键技术。今年初,每尾甘露青鱼都配上了专属“鱼扣”,实现了从养殖源头到销售终端的全流程可追溯,让消费者吃得更加放心。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和物流公司,甘露青鱼构建起了多平台的线上立体式多媒体销售矩阵,一条名为《记录农场生活——甘露青鱼》的短视频播放量超100万,让甘露青鱼成了“网红鱼”。
甘露青鱼的亮眼表现,只是无锡农业品牌“集团军”发力的一个缩影。10月17日,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天津开幕,无锡带着6个市(县)区的16家农企的百余种“宝贝”组团亮相,锡山大米、宜兴红茶、精品果蔬、特色山货、蜜桃文创等摆满了展位,“锡”味十足。现场人气火爆,吸引了众多现场客商、参展商、消费者的驻足与关注。当天,宜兴还同步举办了“宜韵乡情·阳羡丰物”专场推介会,带着阳羡茶、宜兴红等土特产跨越1200公里,在天津圈了一波粉,让渤海之滨也飘起了无锡的茶香。

农业品牌建设“多点开花”
近年来,无锡农业品牌能频频“出圈”,背后藏着一套“升级密码”。在品牌培育上,无锡搭起了“部—省—市”三级培育机制,目前已有6个产品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44个产品入选江苏农业品牌目录,100个产品入选市级目录,围绕优质稻米、精细蔬菜、特色果品、名优茶叶、特种水产和花卉园艺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品牌矩阵越做越全。例如,在水产方面培育了宜兴大闸蟹、甘露青鱼等地理标志产品;茶叶方面则以宜兴红茶、太湖翠竹等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体系。质量上更是不含糊,全市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数量可观,绿色优质农产品面积占食用农产品耕地面积近八成,给品牌“打好底”。
品牌要“走得远”,营销和文化也得跟上。无锡一边举办农产品品牌大赛,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农交会等大型展会;一边玩起了新媒体,“兴兴向农”品牌故事直播、短视频大赛等新媒体宣传活动让品牌曝光量大涨。同时,还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比如甘露青鱼打造了“有鱼家族”文创IP,把鱼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做成丝巾、餐具、香囊等衍生品;宜兴红茶建设生态茶园,让游客体验采茶、品茶,品牌溢价了30%以上。
更重要的是,品牌还成了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以农业品牌为引领,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如甘露青鱼与“三凤桥”合作开发熏鱼预制菜,产品一经上市便供不应求。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商标授权、品牌加盟等方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如宜兴红茶通过商标授权,带动35家茶企发展,全产业链产值年均增长17%。数字技术也让“锡字号”卖得更远,据统计,2024年全市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59.03亿元,同比增长超10%。
从澳门的青鱼故事到天津的农交会“圈粉”,无锡农业品牌正带着江南味道走向更多地方。未来,无锡将继续加强农业品牌建设,让更多“锡字号”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无锡农业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潘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