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平原的腹地,盐城建湖的版图上,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犹如一块被时光浸润的翡翠,静静镶嵌在古潟湖的遗迹之上。九条河流在此蜿蜒相拥,似九条银带缠绕大地;七千公顷湿地如绿毯铺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片如今候鸟翩跹、生机盎然的仙境,曾因过度开发褪去光彩。而今,它不仅重焕“水清岸绿、鸟飞鱼跃”的灵秀本色,更走出一条“生态为笔、文化为墨”的文旅融合之路,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篇,写满了这片土地的每一寸肌理。
生态修复:拂尘焕彩,还湿地千年灵韵
“九龙汇水,潟湖遗珍”,九龙口的名字里,藏着大自然馈赠的密码。作为江苏省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潟湖遗迹,这里曾是动植物的“快乐家园”——芦苇荡里藏着震旦鸦雀清脆的啼鸣,水面上掠过东方白鹳优雅的倩影,鱼虾在清澈的水中自在游弋。可随着匡圩种养的铁犁划破湿地的肌肤,围网养殖的绳索缠绕住河流的脉络,污水悄悄渗入土壤,植被渐渐枯萎,这片湿地慢慢失去了往日的灵动,像一幅蒙尘的古画,没了光彩。
“要让湿地重新‘呼吸’,就得把欠给自然的‘生态账’一笔笔还上。”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的守护者们开启了一场“唤醒湿地”的行动。在上级专项资金的支持下,九龙口牵手高校院所,以科学为钥,打开生态修复的大门:800多公顷的养殖塘逐步退塘还湿,曾经分割水域的圩埂被逐一拆除,湿地重新连成一片完整的绿毯;18.5公里的河道被精心疏浚,淤塞的水路重归畅通,河水如银带般轻盈流转,泛起粼粼波光;300多公顷的本土水生植物——芦苇、菱角,在湿地里扎下根来,春风一吹,绿浪翻滚,成了鱼虾的庇护所、鸟类的栖息地;岸边的渔民告别“靠水吃水”的传统日子,搬上了岸,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再排入河道,从源头守住了湿地的洁净。
如今再访九龙口,目之所及皆是诗意景致:晨雾中的芦苇荡若隐若现,白露沾在草叶上,折射出细碎的光;夕阳西下时,成群的候鸟掠过水面,翅膀剪开金色的波光,震旦鸦雀的“吱吱”声、水鸟的“嘎嘎”声,和着潺潺流水声,共同奏响一曲自然的交响乐。这片湿地,终于找回了千年未改的灵韵。
文旅融合:织景融文,让生态润养民生
生态修复织就了“绿色画布”,如何在这幅画上添上更动人的色彩?九龙口的守护者们将目光投向“文旅融合”——让湿地的“自然之美”与本土的“文化之韵”相拥,让生态资源变成富民兴村的“金钥匙”。
“以前游客来这儿,只能站在岸边看看水、望望草,逛半小时就觉得乏味。”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市场开发部工作人员孙涛的话,道出了曾经的困境。为了让游客“留下来、玩得好、还想来”,九龙口精心打磨出三条特色线路,每一条都藏着惊喜:“湿地生态研学线”里,游客可以跟着科研人员走进芦苇荡,用望远镜观察鸟类,在水样检测中读懂湿地的“健康密码”;“候鸟观测线”上,观鸟屋里架着专业设备,金秋时节,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在此驻足,游客屏息凝神,生怕错过鸟儿展翅的瞬间;“非遗体验线”更是别出心裁,淮剧的唱腔在湿地边回荡,剪纸艺人手中的剪刀翻飞,不一会儿,一只灵动的水鸟就出现在红纸上;去年新增的“湿地手工皂制作”课,让游客把芦苇、荷花的自然香气装进皂里,带着湿地的专属记忆回家。
不仅如此,公园还循着四季的脚步,打造“四季湿地”主题活动:春天,“湿地观鸟节”吸引无数爱鸟人;夏天,“荷塘月色夜”里,乘舟赏荷、静听蛙鸣,别有一番情趣;秋天,“湿地品蟹宴”上,肥美的九龙口大闸蟹带着湖水的清甜;冬天,“湿地寻雪游”中,白雪覆盖的芦苇荡宛如童话世界,令人沉醉。观鸟屋、研学馆、水上栈道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湿地里,游客走在栈道上,仿佛置身于绿海之中,伸手就能触摸到草叶的温柔。
“这里的景,是能让人静下心来的美——抬头是飞鸟,低头是清波;淮剧小镇更有意思,听一曲淮腔淮调,走在满是荷塘的巷子里,感觉心都被融化了。”外地游客夏志明的话,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文旅融合不仅让非遗“火”了起来,更让周边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农家乐的老板忙着招呼客人,桌上的野菜、湖鲜都是湿地里的馈赠;文创店里,印着湿地鸟类的笔记本、淮剧头饰造型的钥匙扣,成了游客争相购买的宝贝;曾经的渔民,有的成了湿地的讲解员,有的开起了游船,人人都捧着“生态饭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2024年的数据更印证了这份甜蜜:湿地周边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20%,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5%——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在九龙口开出了并蒂双生的幸福之花。
薪火续章:守正创新,为湿地永续青绿
“生态保护从不是‘把湿地封起来’,而是让‘保护’与‘发展’像九条河一样,缠绕共生、彼此成就。”九龙口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湿地保护科办事员徐梦斐的话,道出了九龙口可持续发展的真谛。在这里,保护不是“一刀切”的禁止,而是“细水长流”的科学经营:通过生态旅游,让更多人看见湿地的美、懂得保护的重要性;借助非遗项目,让湿地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动人的故事内涵;村民因生态保护受益,进而主动成为湿地的守护者——这样“保护—发展—再保护”的良性循环,让九龙口的生态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从曾经的生态困境到如今的“候鸟天堂”,从“靠水吃水”的生存挣扎到“生态文旅”的新生蜕变,九龙口的每一步变迁,都是建湖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例证。
未来,九龙口湿地还将继续以“九”久为功的坚守,呵护每一寸绿、每一只鸟、每一滴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有更多候鸟安家筑巢,更多非遗项目在此传承发扬,更多村民因生态保护收获幸福——这片充满诗意的湿地,终将书写出更动人的“鸟”跃新生华章,为守护地球的“生态绿”,贡献更多来自盐城建湖的智慧与力量。(摄影:贾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