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的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于9月1日全面启动,各类活动将持续1个月,打造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民参与共享的“科普盛宴”。这不仅是科学普及的重要实践,更是构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长效机制的关键举措,标志着我国科普事业迈入法治化、常态化新阶段。
科技强国,科普为基。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普工作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到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科普法律制度体系日益完善。科学普及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既需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更要在普及中弘扬科学精神,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社会根基。
活动聚焦,内涵深远。本次科普月围绕宣传科技创新成果、弘扬科学家精神、开展群众性科普三大核心展开。“科普报告话前沿”以院士专家为引领,解读“嫦娥”探月、“北斗”指路等大国重器背后的科学原理;“千万IP创科普”则鼓励全民创作,让科学内容通过短视频、漫画等形式触达数字云端;“科学文化进基层”推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深入乡村田野,打通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这些活动既展现了科技魅力,更激发了全民创新活力。
常态在线,方为久计。“科普月”是集中展示的舞台,但科普更需融入日常、成为习惯。正如活动强调的“常态化”理念,需构建“政府+社会+企业”多元共治生态,通过流动科技馆、科普基地全时开放,科研机构与企业协同发力,织就立体化科普网络。唯有让科普从“月”延伸至“年”,从“集中”转化为“日常”,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普及的可持续性,让科学思维成为社会共识。
普惠均衡,共筑未来。科普的终极目标是让科学触手可及。现代科技馆体系通过实体馆、数字馆、流动车协同发展,已形成均衡普惠的公共服务网络。2024年科技馆接待超亿人次,流动科技馆巡展746站、科普大篷车行驶268万公里,数据印证着科普资源的广泛覆盖。未来更需紧贴国家重大需求,在航天、人工智能、“双碳”等领域打造“科普+”优势资源,推动跨界流动与国际合作,让科普成为连接科技前沿与公众生活的桥梁。
首个“科普月”上线,推动科普时时处处在线正当时。让我们以活动为起点,厚植科学土壤,筑牢创新根基,让科普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科学力量!(吴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