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
这个字
大家天天都在用
可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
“她”的历史其实并不长
“她”字还和江阴颇有渊源
第一次将这个字带入大家视野的
就是江阴籍
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刘半农
20世纪初,汉语语法尚未完全成熟,对于男性、女性和其他称谓,大家都用第三人称“他”来指代,这种表述不仅极易造成语义混淆,更在无形中弱化了女性的独立身份,缺乏对女性的明确尊重。
当时的有识之士也试图用不同的字来区别男女不同的“他”,比如鲁迅就常用“伊”来指代女性,还有人用“彼”“其”“之”来指代女性,但一直未能形成统一、通用的规范。
刘半农与“她”

▲刘半农夫妇与刘天华(左)、刘北茂(右)合影
1917年,刘半农在翻译英国戏剧《琴魂》中,试探性地使用了自己创造的新字“她”,这一创新之举,却在当时引发轩然大波。反对与攻击者有之,认为“她”字是对女性的歧视与侮辱,支持与声援者亦有之,周作人在1918年8月5日出版的《新青年》上撰文,提及了刘半农的这个建议,鲁迅则高度评价刘半农的创造精神。

▲刘半农与妻女在欧洲
1920年,刘半农远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致力于语言学研究。他在英国伦敦就“她”字问题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在当年6月撰写了一篇《“她”字问题》,写好之后寄给当时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栏,并于8月进行发表;二是在当年9月创作了更加引起文艺界轰动的《情歌》,后改为《教我如何不想她》,用“她”来指代自己热爱的祖国,表达对祖国的深情厚意。一个“她”字,开创了中国语言文学的新时代。
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1920.9.4
教我如何不想她
这首诗写得非常美,诗中既有形象美(或称意象美)、意境美,还有韵律美。1926年,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为这首诗谱曲,广为传唱。
105年后的今天,“她”字早已彻底融入汉语体系,成为日常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成为女性独立、平等与尊严的象征。而江阴,这座与刘半农有着深厚渊源的城市,也将继续传承和发扬他的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始终以开放、进取的姿态,书写着更加精彩的篇章。
教我如何不想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