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微风,为今夏的博物馆之旅注入了别样魅力。夜间化、数字化、研学化正成为今夏博物馆吸引观众的强劲动能。当白昼的余温未散,江苏多家博物馆打破常规,延长开放时间,打造“治愈系”夜游,在虚拟空间,技术为想象插上翅膀,让文化动起来、活起来。
在这个技术迭代加速、信息爆炸的时代,博物馆作为一座社会教育资源丰富的“大学校”,也用研学架起了从课本到社会、从地区到世界的桥梁,成为培养“终身学习”理念和场景的最佳学习机构,博物馆的暑期新趋势,正引领游客以多元方式走进历史深处。
夜间化:璀璨“夜态”开启文化新场域
夏天的博物馆,越夜越美丽。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江苏头部博物馆纷纷开启“晚间经营”模式,让夜游博物馆成为人们仲夏夜文旅消费的又一选择。
暑假刚刚开始,南京市博物总馆所属场馆即定于7月1日至8月31日延长开放时间,每天从18:00到20:00、21:00不等,此外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瞻园)、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甘熙宅第)、江宁织造博物馆、六朝博物馆还打破了博物馆周一休息的惯例,在暑假期间周一正常对外开放。
如果说博物馆白天开启的是“探索模式”,那么夜晚的博物馆就是“治愈模式”。夜幕垂落,华灯初上,六百年瞻园褪去尘嚣,化身一场流动的绮梦。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瞻园)推出的“金陵寻梦·夜瞻园”沉浸式园林实景演出,以瞻园为载体,将戏曲、器乐、多媒体融合。曲径蜿蜒,花窗虚掩,红楼画卷在亭台间复活,才子佳人踏乐而行,令人流连忘返。衣袂翩跹处,灯影泛池波,金陵的诗意就藏在夜幕下的丝竹乐舞之中。
声影交织、虚实重叠,穿越金陵旧梦,共赴红楼之约。2024年,江宁织造博物馆推出《大梦·红楼》沉浸式展演,那些在原著里读过千百遍的场景,正在以全新的姿态醒来……在这里,游客可以听一段红楼旧事;走入“珍宝藏”,看冷香丸、葬花冢;跌入“太虚幻境”化身梦客,沉浸梦里悲欢。不论是宝黛初见,还是共读西厢,亦或黛玉葬花,20幕经典场景,总有一个瞬间触动心灵。
把非遗传承与博物馆夜游相结合,文化消夏的含金量不断提升。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在暑假期间推出“非遗与光影奇遇记——博物馆奇妙夜”,邀请南京白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玲玲及其团队带来《我的家乡在南京》《逛故居》《数桥》《城门颂》等经典曲目,以方言俚语唱尽南京的市井烟火。
数字化:VR破壁打造时空奇旅
三十分钟,一昼夜,四百年;观天下,涉沧溟,通四海。7月初,南京博物院全新打造的年度重点项目“观天下·坤舆万国全图——VR大空间沉浸式展览”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展览内容策划张小帆介绍,该展览以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明代中文版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为主IP,通过720度全景沉浸式、4K超清画质、大空间交互的VR数字形式,故事化、视觉化、沉浸式呈现明代历史背景下的水韵江苏和中西交流。
戴上轻便的VR头显,观众首先能亲历《坤舆万国全图》绘制的过程,然后加入浩荡的大明船队跟随郑和扬帆远航,接着飞越中国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再来到英国伦敦邱园宝塔感受“风月同天”的浪漫。由于采用了自由漫游的VR系统,每位观众都能在不受拘束的状态下完成整个观展体验,无需手柄或按钮,靠自然走动完成全部剧情交互。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推出的“运河奇境”VR大空间沉浸式展览,也让“博物馆奇妙夜”更加魔幻。作为国内首个博物馆原创游戏化VR大空间项目,“运河奇境”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大型沉浸式体验环境,让大运河这条流动的文化带在观众的眼中活起来。玩家扮演某一时期的皇帝,跟着NPC小河灵·安澜开启时空穿越之旅。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到唐朝张巡保卫睢阳之战,从南旺的分水脊梁到大运河上“漂”来了紫禁城……玩家上天入河,应接不暇,在时空变幻中走入大运河漫长历史中的不同场景。“运河奇境”VR大空间沉浸式展览科技感十足,玩家“行走”在睢阳城墙上,通过手指交互拿起地上的兵器,如同置身千年前的战场;舆图之上,玩家转动转盘,可以观览四季更迭……自推出以来,“运河奇境”热度持续飙升,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好评如潮,成为很多年轻人来到“中运博”必打卡的热门项目。
今夏在苏州博物馆西馆“上线”的“有趣的甲骨文”大型沉浸式数字展览,则以“追溯文字发源史,变身一天商朝人”为主题,带领观众开启一场殷商文字奇旅。展览运用大空间定位与XR混合现实技术,将物理空间与殷商虚拟世界准确叠合。观众戴上VR眼镜,就立刻穿越回到三千年前,参加商王朝占卜仪式,触摸甲骨残片,通过学习“木”“兕”“舟”“黍”“麦”“井”等古文字演变过程,感受中华文明最古老文字的神秘与智慧。
研学化:知行合一传承文化
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潮”起来,博物馆研学功不可没。
从博物馆到田野,这个暑假,溧阳市博物馆和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将研学课堂“搬”到了考古工地。“暑假刚开始,我们就推出了一场‘探寻溧史中的春秋’公众考古研学活动。”溧阳市博物馆馆长董珊珊告诉记者,这场考古研学活动在位于溧阳市夏庄村南侧的夏庄墓地考古工地开展,这是一处从春秋延续到明清时期长达两千多年的古墓群。从去年底开始,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对夏庄墓地进行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还没结束,就迎来了一群小小“文物迷”。孩子们屏息凝神,蹲在划分整齐的探方区,目光紧锁于泥土中若隐若现的文物,认真观察考古技师如何利用小巧的手铲,小心翼翼地进行地层剥离,不但学习了考古发掘和文学修复的基本知识,也触摸到家乡历史的温度。
吴文化博物馆暑假期间推出服务于全年龄段观众的“博物馆学校”。学校课程活动体系分以“吴地文化”与“江南文化”为特色的核心课程、传习工匠技艺的非遗研学课程、突破传统教育形式的演绎社活动、充满科技感的实景剧本游、深度体验的吴文化研学营以及与文物面对面的展厅课程,综合利用知识宣讲、手工体验、演绎互动、户外研学等多种授课形式,为小学阶段至银发群体提供全170多门方位的分众化定制课程活动,让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能在这里寻觅到关于“生命的绽放”。
南京市博物馆所在的朝天宫,是南京地区代表性建筑,也是了解南京城市历史的窗口。暑假期间,南京市博物馆以文本《城回江水流》为线索,推出“寻脉金陵”活动,在参观讲解、互动体验中,让游客理解城市布局和文化特征,复原文本中的场景,真实感受古人生活。“文学里的六朝”是南京城市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六朝博物馆将精品珍藏与闪耀六朝人物精神的著名诗词相融合,以沉浸式寻宝体验,制作贴画拓印,穿透历史纵深,让游客和六朝名士相伴同行。
这个暑期,“水韵江苏·博物知旅”系列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多元形态的文化盛宴正悄然改变着“打卡”博物馆的方式——它不再是单向的凝视,而是一场场深入肌理、触及灵魂的沉浸之旅,也让博物馆不再是被仰望的殿堂,而是可触摸、可交互、可生活的文化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