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市惠山区锡西片版图上,“杨市”二字承载着时光沉淀的厚重与江南水乡的灵秀。这个地名如一枚古老的水纹印章,在纵横交错的河道与粉墙黛瓦间流传了六百余年。
从“杨树园”到“杨墅园”再到“杨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这个地方。
文献记载
据《锡金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杨姓望族在此开枝散叶,他们沿河建市,以姓氏为号,以商贾兴镇,“杨市”之名遂镌刻于水陆码头的青石板上。
●杨市街中心老鹰雕塑是杨市的标志(1975年~1995年)
你知道杨市地名的由来吗?
洛社镇杨市位于无锡市西部,东、南部与钱桥街道的藕塘接壤,南邻阳山、陆区,西以锡溧运河为界与常州市武进区的洛阳镇相望,直湖港贯穿全境。杨市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最初名为“杨树园”,因方言中“树”与“墅”发音相近,后逐渐演变为“杨墅园”。宋代时,该地属青城乡管辖。相传明代杨怀轩在此修建别墅,故得名“杨墅园”。杨市片区总面积26平方公里,解放初期设立杨墅乡,1958年成立杨墅人民公社,1965年划出部分区域设立阳山农场。1980年更名为杨市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杨市乡。2004年,杨市与洛社、石塘湾三镇合并,形成新的洛社镇。
●杨市乡地名图(1983年)
杨墅园记忆
此外,杨市片区还有一座杨墅园公园。公园于1985年由杨市乡投资40多万元,在原文化宫大楼西侧建造,占地面积5280平方米。1986年,杨墅园公园落成开放。园内拱桥、曲径、回廊、亭台、水榭、假山、喷泉错落有致,清幽宜人,是杨市群众喜爱的好去处。2014年、2021年,洛社镇先后两次对杨墅园公园进行改造,进一步提升了公园的环境和完善了公园的服务功能。
●2021年改造后的杨墅园公园
杨市的“星火”故事
●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简称“锡流”)纪念馆
●杨市六角井
●武南新四军留守处地委联络站旧址
●杨市战斗纪念碑
杨市片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历史遗迹,是传承革命精神和弘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资源包括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简称“锡流”)纪念馆、武南新四军留守处地委联络站旧址、杨市战斗纪念碑、杨市六角井等,这些场所生动展现了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杨市片区还保存着杨市老街等历史遗迹,承载着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为研究地方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这些资源共同构成了杨市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具有重要的保护与开发价值。
杨市的“高光时刻”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杨市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名人和考察团的关注。1975年,美国农村小型工业考察团和越南中央农业委员会耕作总局副局长阮公藏访问杨市人民公社,考察社队企业及水稻、“三熟制”耕作情况。1982年和1986年,时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储传亨两次调研杨市乡的城镇建设。1983年,经济学家薛暮桥考察杨市人民公社。1985年,无锡、江苏、中央及北京电视台分别拍摄《亿元乡之行》《富裕之路》和《太湖明珠》等纪录片,展现杨市的发展成就。1987年,时任国家农业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于光耀到访杨市。1988年,中央及地方新闻单位联合采访团和中日农村综合建设技术研讨会代表也到杨市考察。1993年,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考察杨市镇文化宫并题词“农民乐园”,这些访问凸显了杨市在农业、城镇建设和文化发展方面的成就。
此外,杨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孕育了匡仲谋、袁黼臣、吕觉非、殷文友、章光明、祝世康等一批杰出人才,他们在民族工商业、教育、政治、学术和社会活动等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特别是在工商实业界涌现出匡仲谋等领军人物,为地方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杨市的小伙伴们
你有什么独家记忆
快来留言区和大家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