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无锡,这座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的城市,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文化重镇和工业摇篮。近年来,无锡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不断迈出新步伐,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随着科技创新的加速推进和产业升级的深入实施,无锡正逐步从传统的“制造之城”向“创新之城”“创意之城”转变。
从今日起,无锡市委网信办联合新华网江苏频道推出“无锡观察”系列报道,全面展现无锡在经济社会、产业创新、历史文化、生态文旅等方面的最新成就与未来展望,通过深入采访与实地调研,挖掘无锡发展的内在动力与独特魅力。
新华网南京7月17日电(庞雪汀)一排排服务器闪着蓝光,搭建起AI产业赖以生存的“算力之网”;一台台人形机器人被绳索吊起,正在被训练成为生产线上最灵巧的“工匠”……传统“制造之城”如何向“AI之城”跃迁?无锡正以一场静水深流的产业变革书写答案。
无锡数据集团展厅内,展示着无锡打造“数码头”的蓝图。(施汉 摄)
从全国首个车联网先导区到千亿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从雪浪工业大模型突破“工业大脑”到优必选人形机器人挺进汽车工厂,这座制造业重镇正以“政策筑基、场景破局、生态裂变”的独特路径,将AI技术深度植入产业血脉。2024年,无锡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476亿元,超百家规上核心企业构筑起从算力基建到垂直应用的完整链条——这里既有“智改数转”的传统制造升级密码,也有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
从“布码头”到“数码头”,数据+算力筑造AI产业基石
就像传统工业离不开电力一样,AI产业离不开“算力”。在太湖之滨的无锡经开区,一座以“算力”为核心的AI“发电站”——雪浪算力中心,正在为当地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赋能。600多台服务器日夜不休、稳定运行,这些设备不仅服务本地企业,还与杭州云栖算力中心、上海海纳算力中心互联互动,构建起“长三角”算力集群。
在雪浪算力中心,600多台服务器正在稳定运行。(施汉 摄)
“对于初创的AI企业来说,算力成本非常昂贵,一台硬件资产可能要达到上百万,因此无锡经开区牵头建设了算力中心,为企业提供算力支撑。”雪浪算力中心运维经理宋飞说,“同时我们也在通过引入液冷技术等手段,解决高能耗问题,最终让利于企业。”
中心展厅内,一面“算力芯片墙”直观展示了计算技术的演进历程。从早期需要数千万投入的IBM大型机,到如今搭载国产海光DCU和英伟达A100、H800等异构芯片的智算集群,算力正变得越来越“普惠”。
“让算力成为一种人人消费得起的公共服务。”无锡的一揽子算力优惠政策,让这一愿景成为现实。2024年,无锡发放“算力券”,对企业使用本地算力给予最高30%、每年200万元的补贴,让AI企业在无锡的落地和发展有了坚实的后盾。
除了加强算力基建,无锡还选择了一条差异化的发展路径——聚焦数据半成品加工环节,构筑起从AI产业基础设施到应用的完整链条。
如果算力是AI时代的基础设施,那么可流通的高质量数据就是AI时代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施汉 摄)
“无锡历史上曾以‘布码头’‘丝码头’闻名,为上海等大都市提供纺织原料和半成品。如今,随着AI产业的兴起,我们着手打造‘数码头’,同样是为了向上海、深圳这些产业龙头城市提供‘数据半成品’。”无锡数据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史亦言说,与一线城市相比,无锡在高端人才和创新能力上或许存在差距,但在数据初加工基础环节拥有显著优势,这恰是当前AI产业发展中最急需的“基础设施”。
什么是“数据半成品”?史亦言举了个例子,当上海某AI企业需要训练一个识别“违规占道”的城管模型时,需要6万张标注好的图片数据集,清晰指明“共享单车停在花坛属于乱停放”“招牌缺了一个角属于破损”等具体情形。这些经过专业标注的图片集,就是典型的“数据半成品”。原始数据如同刚从地里收获的农产品,而数据半成品则是经过清洗、切割、包装的“净菜”,这些“净菜”正是培育AI大模型的“养料”。
“聚焦‘数码头’建设,无锡构建了独特的‘1+8+X’数据产业体系,市级层面统筹规划,各市(县)区根据各自产业特色发展不同的数据产业方向:工业重镇江阴生产工业质检数据半成品,以紫砂闻名的宜兴侧重工艺品数据标注,梁溪区则结合低空经济试点,开发无人机采集的城市治理数据产品……这种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既避免了区县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又形成了全市数据产业的协同效应。”
抓制造、拓场景,大模型+人形机器人赋能支柱产业
在无锡雪浪数制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雪浪云),一台其貌不扬的黑色机器正在机房悄然运转。工程师输入一份机械零件图纸,几十秒后,系统自动识别出数十个关键尺寸参数,曾需耗时约1小时的尺寸标注录入工作,如今可压缩至分钟级。
据介绍,这就是雪浪云联合摩尔线程推出的雪浪工匠·MindCenter一体机。该设备搭载国产GPU,内置“工匠大模型平台”,开箱即用,可解决企业在大模型应用落地中训练成本高、数据存取安全等问题。这是无锡工业大模型赋能高端制造的缩影,也是这座城市抢占“人工智能+制造”制高点的关键落子。
“雪浪工匠大模型专为工业场景设计,已广泛应用于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核电能源等行业。”雪浪云大模型算法专家张校源说,“我们提供产品研发、制造工程、装备运维等系列智能体服务,以装备运维智能体为例,基于设备实时运行数据与历史案例库,它可为维修人员指明故障排查方向,有效缩小排查范围,并快速生成科学的故障处置方案,故障排查时间预计可缩短30%,设备故障停机时间预计可减少15%。”
雪浪工业大模型发展路线。(施汉 摄)
除了在智能大模型领域的探索,无锡AI产业也在具身(人形)机器人研发领域开拓着更广阔的天地。
在无锡优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内,大屏上播放着AI与工业物流产业融合的代表性场景:在某品牌汽车总装车间内,一台“瓦力”系列牵引机器人拖曳着满载零部件的料车,灵活穿梭在工位之间,当料车就位,配备夹爪的人形机器人随即精准抓取零件并装配;作业完成后,空箱被另一组机器人送回。整套流程无需人工介入,实现了从分拣、搬运到配送的室内外一体化的全自动流程。
比亚迪汽车长沙工业园车间内,优奇人形机器人和无人物流车在协同作业。(企业供图)
“工业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帮助客户打通了场内物流的最后10米,完成无人物流的真正闭环。”优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开顺说,“对于人形机器人与无人物流车、工业移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管理系统协同作业,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方案。”
“不是取代人类,而是释放人力价值。”孙开顺说,机器人替代疲劳作业后,工人可转向工艺优化、质量控制等创造性工作。随着灵巧手技术成熟,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具备开阀门、接线路等复杂操作能力,进一步拓展应用边界。
立标杆、筑生态,打造“AI+”标杆城市
成立于2002年的无锡(国家)软件园,是无锡软件信息技术产业扎根、生长的沃土。今年6月,无锡市政府正式将“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中心”的牌照授予软件园。
这是无锡面对全国“百模大战”的激烈竞争,选择的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径——依托全市8万家工业企业、8800家规上企业的制造业根基,将“AI赋能制造业”作为未来AI标杆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在这里,一个名为“‘犀’数空间”的“制造业AI解决方案对接平台”将于不久的将来投入使用。
负责软件园建设和运营的无锡软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江伟生动地将这里形容为一个“AI解决方案和应用场景超市”。“在这个‘超市’里,将展示科大讯飞工业大模型、燧原科技国产GPU算力方案等百余项技术方案,我们将全力以赴地邀请无锡乃至全国的制造企业来交流、对接,寻找属于自己的AI解决方案。”郑江伟说,“我们还将面向全国广发‘英雄帖’,邀请行业标杆企业入驻我们的空间,在这里浓墨重彩地展示最前沿的AI技术。”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无锡,“AI”,不是遥不可及的尖端科技,而是人人可以触碰的全新生活方式。
7月14日,江苏省内首批试运行的常规化智驾公交线路在无锡经开区上线。乘客们惊奇地发现,这辆公交车内部没有方向盘、油门和刹车等,9个环抱式车座非常舒适,360度的车窗设置让公交车化身“移动观景台”。
7月14日,省内首批试运行的常规化智驾公交线路上线。(图片来源:扬子晚报)
在无人驾驶的“微巴43号线”上,前往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的患者可以提前扫描二维码,通过华佗GPT智能问诊系统进行预问诊,只需要向智能助手提供自己的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以及主要症状,系统便可根据患者情况推荐就诊科室,并辅助完成挂号流程。从智能巴士到“一句话挂号”,“一站式就医”正在无锡成为现实,AI带来的技术巨变正改变着每一个无锡人的生活。
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患者使用华佗GPT智能助手进行预问诊。(施汉 摄)
面向2027年,无锡已锚定“人工智能+”标杆城市的目标:建成超15EFlops智算集群、打造300个“AI+先进制造”场景、培育5000家智能工厂。这不仅是数字指标的跃升,更意味着城市治理范式的革新——当数据要素市场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当具身智能机器人成为产线“新工匠”,无锡正在探索一条“制造业立市”与“AI兴城”双向赋能的特色路径。
从“布码头”到“数码头”,从“苏南模式”到“AI范式”,无锡的转型密码藏在敢闯敢试的城市基因里:不追逐风口,而以产业为土壤培育风口;不盲目对标,而以场景为标尺定义未来。当太湖的浪花裹挟着数据的洪流奔涌向前,这座城市的AI叙事,终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最硬核的产业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