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日
就要入伏了!
7月20日—8月18日
共计30天
《黄帝内经》有言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三伏天
是全年最热、阳气最盛的时段
也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期
下面跟着一起来了解下
三伏调理
一、三伏贴
三伏贴疗法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为基础,通过中医辨证取穴,进行药物贴敷的一种外贴方法。其中医作用机理是针对寒邪及体质虚寒,通过温热药物经穴位由表及里透入机体,起到振奋阳气、驱除寒邪的作用,还可调节机体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这种中医外治法,与现代医学经皮给药理论不谋而合。它不但具有经皮给药的优点,而且由于穴位刺激能通过经络感传影响多层次的生理功能,使药物的外治效果优于内服效果。
二、三伏灸
(1)督灸
功效:祛风止痛、健脾除湿。
适应症: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症、腰腿痛、慢性咳喘、四肢冰凉等。
(2)暖宫灸
功效:暖宫散寒、活血通络。适应症:女性养生保健,解除或缓解各种痛症,包括腰肋痛、腹痛、产后身痛等。
虚寒性疾病:月经不调、小腹胀痛、子宫脱垂、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体质虚寒等。
(3)陶瓷面碗脐灸
功效:温经通络,行气活血。
适应症:胃肠功能紊乱、痛经、宫寒、失眠、阳虚体质等。
(4)葫芦灸
功效:消瘀散结,补肾扶阳。
适应症:颈肩腰腿痛、女子妇科疾患、痛经、失眠、胃痛、便秘、更年期综合征、疲劳综合征。
三、三伏针
多年来在三伏天开展毫针辨证施治,将针刺与拔罐、艾灸相结合,更好地发挥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
适应人群:
1、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感冒等。尤其适合秋冬易发作或加重的虚寒型呼吸道问题。
2、消化系统疾病
虚寒性胃痛、慢性腹泻、消化不良、脾胃虚弱者。
3、风湿骨病
关节冷痛、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等遇冷加重的病症。
4、妇科疾病
痛经、宫寒不孕、慢性盆腔炎等属虚寒证者。
5、小儿特定问题
体虚易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消化不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贴敷时间安排
初伏贴
7月20日—7月29日
中伏贴
7月30日—8月08日
末伏贴
8月08日—8月18日
末伏加强贴
8月19日—8月28日
三伏贴注意事项
一、敷贴前
1. 辨证施治
需由专业中医师判断体质是否适合贴敷(如阳虚、寒证适宜,阴虚火旺者慎用)。避免自行购买使用,以免选错穴位或药物。
2. 身体状况评估
发热、急性感染(如感冒发烧、肺炎)期间不宜贴敷。皮肤破损、溃疡、严重湿疹或过敏者禁用。
3. 饮食调整
贴敷前1—2天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如冰饮、海鲜)。忌饮酒,以免影响药效或加重皮肤反应。
二、敷贴时
1. 时间控制
成人一般贴2~4小时,儿童0.5~2小时(具体时间遵医嘱)。首次贴敷可缩短时间,观察皮肤耐受性。
2. 皮肤反应观察
正常反应:轻微发热、红晕、刺痒感。
异常反应:剧烈疼痛、灼烧感、水泡或皮疹,需立即取下并就医。
3. 环境与活动
贴敷后避免剧烈运动、出汗或吹冷风(如空调直吹),以免影响药物吸收或受凉。
三、敷贴后
1. 皮肤护理
取下药贴后,用温水轻柔清洁皮肤,避免用力搓洗或涂抹刺激性护肤品。
若出现小水泡:可涂少量烫伤膏,保持干燥;若水泡较大,需就医处理。
2. 饮食禁忌
贴敷后24小时内忌食生冷、海鲜、辛辣、发物(如羊肉、芒果等)。多喝温水,促进代谢。
3. 疗程与频率
三伏贴需连续贴敷3年(每年三伏期间),效果更显著。初伏、中伏、末伏各贴1次。
四、禁忌人群
1、孕妇、2岁以下幼儿。
2、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皮肤易感染)。
3、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患者。
4、对胶布或药物过敏者。
“冬病夏治”正当时
“三伏贴”服务
即日起即可预约
预约电话:0510-86703999
想要贴敷的市民群众
可电话进行预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