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江阴微电子产业园,跃动着强劲的发展脉搏。长电科技的车间里,高性能芯片成品持续下线,彰显产业实力;不远处,盛合晶微三工厂项目建设正酣,昭示未来潜力。这片产业热土,是工业园区升级改造的生动实践,也是江阴特色产业园区全产业链布局的典型代表。
目前,江阴已建成6个无锡市级特色产业园区,深度融合工业园区“腾笼换鸟、提质增效”的升级改造成果,借助“六个一”协同发展机制,在工改腾出的空间里构建起“一园一品”的差异化格局,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以“芯”聚力工改腾出全产业链发展空间新产品一经推出便惊艳市场!最近,由江苏首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能在厚度不足1毫米的芯片上精准镀下80层膜,技术达到国内顶尖、国际一流水平。
这家成立仅两年多的企业,研发人员占比超50%,去年跻身江苏省潜在独角兽企业行列。其爆发式成长的背后,是微电子产业园为企业量身定制的产业生态支撑。“随着摩尔定律逼近物理极限,长电科技、盛合晶微等龙头企业向先进封装领域进军突破,我们的薄膜沉积技术恰好与之形成配套。”首芯半导体运营总监张翔的分析,揭示出产业链协同的深层逻辑,“园区集聚效应让上下游企业实现技术共振,就近合作的便利性已成为核心竞争力。”
从低效厂房遍布的“沉睡空间”到集成电路产业高地的蜕变,映射着工改的战略价值:微电子产业园5500亩规划版图中,一期1800亩高端封测基地已形成闭环,二期2800亩晶圆制造及配套区加速建设,三期900亩预留用地为未来发展留白。这种梯次开发模式,让产业空间与发展需求精准匹配。
空间重构催生的集聚效应已然显现:依托长电科技、盛合晶微等“链主”企业,园区建成江阴集成电路设计创新中心等高层级研发平台,围绕封测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精准招商,40余家上下游企业构建起覆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的全链条生态,2024年营收达194亿元。“通过‘芯链计划’强化协同,让工改腾出的空间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价值洼地’。”江阴滨江澄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费凯介绍。围绕微电子产业园,高新区打造了一个基金矩阵,产业链各个环节都有成熟的基金配套,目前累计设立的基金规模近30亿元。
多点开花“一园一品”从蓝图走向现实微电子产业园的转型实践,恰是江阴特色产业园区集群发展的生动切片。围绕“345”现代产业集群定位,江阴以工改为“手术刀”,对不同类型园区实施精准改造:传统产业园区借龙头引领加速“智改数转绿提”,新兴产业园区向高端化集聚要密度,未来产业园区则围绕人工智能、空天技术等抢先布局前沿赛道。这场空间重塑与产业升级的双重变革,让各园区循着“一园一品”路径差异化发展,绘就了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产业生态图谱。
走进位于临港开发区的江阴碳中和技术产业园,现代化产业发展场景映入眼帘。园区已建成远景动力智能电池项目、风电测试验证中心等平台载体,构建起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一体化协同协作机制,推进链主企业与配套企业协同创新、资源共享、融合发展。2024年,该园区营收突破589.1亿元,培育了销售额超1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4家,集聚了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家省级创新平台等,成为江阴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与之相呼应的江阴121未来产业园,则在工改腾出的空间里,培育出另一番产业景致:120余家生命健康企业在此集聚,形成覆盖现代药物、合成生物、医疗器械、生物技术、CXO服务及其他的五位一体特色产业链。
从传统产业焕新到绿色循环转型,更多园区在工改中锚定独特坐标:江阴特钢新材料产业园整合零散小钢厂,构建“特钢材料—高端制品—下游应用”完整链条,兴澄特钢建成全球特钢行业首家灯塔工厂,以细分领域优势筑牢产业根基;新桥高端纺织服装产业园在海澜集团带动下,推动配套企业向智能化转型;秦望山绿色循环产业园年处置废弃物超300万吨,以资源循环利用的独特定位跻身国家首批示范基地……每个园区都在工改中淬炼出专属“标签”,让“一园一品”从规划蓝图变为生动现实。
机制护航“六个一”机制保障特色园区建设特色产业园区的蓬勃生长,得益于“六个一”机制与工改实践的深度耦合。每个园区建设之初便明确发展路径,形成“一份科学规划、一个主导产业、一支专业队伍、一套专项政策、一个创新平台、一只产业基金”的协同体系,为工改与园区建设提供全周期保障。
专业化运营让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效能充分释放:秦望山绿色循环产业园实行“政府投资、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机制创新带来运营效率的显著提升;121未来产业园通过“引种子—建苗圃—育森林”培育路径,孵化出风和医疗、佰澳达生物等细分领域领军企业。
政策体系持续迭代升级。在《江阴市关于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基础上,江阴今年发布的《关于推动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到2027年全市培育认定不少于20个特色产业园区、5个未来产业园区,打造2个千亿级、8个百亿级园区。其中,微电子产业园将以“芯链计划”完善全产业链布局,碳中和技术产业园剑指千亿规模,在风电、光伏、氢能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
“让特色产业园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市工信局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徐利国表示,江阴将聚焦工改“后半篇文章”,推动园区完善规划、明确定位、统筹资源,同时培育专业化运营团队,增强产业招商、金融投资等综合服务能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核支撑。
从“一园一品”到“多园联动”,从“链式集聚”到“生态共生”,江阴特色产业园区正精心做好工改“后半篇文章”,书写着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