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乡村清晨,蝉鸣攀上树梢,暑假刚开始。与多数静悄悄的中小学校园不同,高邮市三垛镇司徒小学内,依然传出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孩子们认真听老师讲解暑假作业,或是在户外“跳房子”——校长张玉明打造的“留守儿童之家”暑期班开始了。
暑假孩子没人管,这里成了他们的“家”
这所距城区27公里、仅有53名学生的乡村小学,21个孩子是留守儿童。面对这些缺少关爱的孩子,张玉明在校园里亲手建起了一个“家”。
“暑假孩子没人管,这可咋办?”还没放暑假,就有周边的家长前来问询。张玉明便张罗起了暑期托管班,甚至周边其他学校的孩子,也前来报名。最终,这里收留了近20名留守儿童。
开班前,张玉明还在担心老师够不够,没想到,有老师主动说:“我来吧!”除了暑假作业辅导,他还贴心安排了传统文化知识普及、安全教育等课程,让孩子们安心过暑假。
暑期班最大的挑战是孩子们的安全往返。张玉明忘不了一个场景:烈日下,一个孩子蜷缩在亲戚破旧的三轮车后厢,车厢滚烫,孩子被晒得满脸通红。
“这种天气孩子怎么受得了?”他当即拍板:“马上搭个遮阳棚!”第二天,一个崭新的凉棚便出现在那辆三轮车上。细心的他还给接送孩子的爷爷买了一顶凉帽。
炎炎夏日,许多接孩子的家长都是老人,他还专门买了血压仪放在传达室,随时方便家长掌握血压变化。他透露,近期还准备在学校传达室外再搭建一个遮阳棚,“防晒防雨,方便接孩子回家的家长休息。”
从一封朋友圈的“倡议书”说起
这不过是他数年如一日守护的缩影。2022年1月底,目睹留守儿童无人照管、行为失范的困境,张玉明决心在校园内建个真正的“家”。经费短缺,他写下倡议书,发在朋友圈:“当你读到这份邀约函时,也许正坐在回乡的列车上,畅想与家人欢聚的温馨画面……”
校友们纷纷响应:捐空调、购床铺、献爱心。闲置教室变身宿舍食堂,洗手间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全自动洗衣机嗡嗡作响,宿舍外监控守护安全。2022年春天,“留守儿童之家”迎来第一批13个孩子。
一天,一通求助电话让张玉明驱车进城。一个男孩因为家庭原因,面临困难。赶到男孩家中时,男孩蜷在角落,眼神空洞。“跟我回学校!”张玉明拉起孩子的手。回校路上,他拍下现场照片发给朋友。短短时间内,五千元捐款到位,覆盖了孩子全部生活所需。
“留守儿童之家一切免费,一分钱不用花。”张玉明说。这个被接回的男孩在这里度过两年半时光,从四年级直到今夏毕业。领取初中录取书时,孩子的奶奶紧握张玉明的手:“给您添麻烦了……”
爱,看得见摸得着
在司徒小学,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每天清晨,食堂师傅坚持手作早餐。面粉在案板上被揉捏成团,铁板上烙出金黄的手抓饼。“外面买的冷冻饼哪比得上?”张玉明总亲自把关食材质量。
“今天的晚饭有鸡腿,还有胡萝卜炒黄瓜,很香。”小路(化名)住在“留守儿童之家”交了很多朋友,每天生活都很开心。他和哥哥没上过幼儿园,入学后两人便住到了“留守儿童之家”,学校为兄弟二人安排了相邻床铺,安排老师 “一对一”辅导功课,悉心照管陪护。慢慢地,小路兄弟二人变得开朗活泼了,平时还会主动打扫教室和宿舍卫生。
最特别的当数校园里的“百菜园”。张玉明带师生垦荒种菜,孩子们在劳动中体验艰辛与收获。当亲手种出的黄瓜胡萝卜变成盘中餐,挑食的孩子也吃得香甜。这片菜园不仅解决了部分食材,更成为治愈心灵的“幸福园”。
对女孩小雅(化名)而言,这里是她人生的转折点。初来“留守儿童之家”时她头发打结、衣服脏污,父母残疾无力照料。老师每天帮她梳洗,反复纠正生活习惯。今年期末,她成绩突飞猛进,照片的笑容阳光灿烂。
从濒临裁撤到重生
鲜为人知的是,这所充满生机的学校曾濒临裁撤。若撤并到中心镇学校,孩子每天通勤往返需辗转100分钟。
“我们其实扛起了家庭责任。”张玉明道出坚持的初心。孩子们周一到周五免费食宿在校,远离手机游戏侵扰,养成良好习惯。今秋,学校的新生预计有6人。虽然新生人数在减少,但他依然决定,只要有一个孩子在,就给他们更好的教育。
“让每个孩子幸福成长,让每个家庭收获希望,让每位老师成就梦想。”张玉明的办学愿景朴素却铿锵。毕业生秦洋在信中写道:“我牢牢记着司徒小学的‘家’,那儿有胜似家人的老师。无论何时,我的身后永远有你们。”
高邮市教育体育局局长徐晓君感慨:“张玉明既扛起家庭教育落下的责任,更走出农村小规模学校‘危中寻机’的新路。”对此,高邮市教体局在规划学校布局时,长期保留司徒小学,让本地百姓能就近送孩子接受好的教育。37年坚守乡村教育的张玉明,用一砖一瓦在校园里造起的这个“家”,已然成为照亮留守儿童命运的一盏灯——这灯光不耀眼,却足够温暖他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