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彭城七里 ”徐州“读城”行动正式开启,它将带领市民和游客深入徐州的街巷肌理,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文化的温度。
在这场盛会的启幕时刻,七位身份各异、视角独特的“读城代表”闪亮登场。他们不仅带来了对徐州的深情解读,更亮出了手中承载着“徐州密码”的特别物件!
这些物件,如同打开彭城文化宝藏的钥匙,引人遐想。他们手上拿的究竟是什么?又诉说着怎样的城市故事呢?
作为徐州广电的主持人,刘晶愿做城市的“说书人”。
她手持的是一幅精美的“彭城七里打卡卷轴”。这卷轴,象征着徐州绵延不断的故事长卷。城市的故事就藏在老街古地名和老建筑的砖瓦间。
她将用声音和镜头,带大家穿透历史回响,触摸彭城鲜活的心跳,从这卷轴启程,读懂徐州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来自俄罗斯的雅娜老师,是连接中俄文化的桥梁。
她手中托着的,是极具徐州地方特色的“马庄香包”。这小小的香包,承载着徐州非遗的芬芳,也象征着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雅娜用它向世界发出邀约:“走遍五洲,难忘徐州!” 她希望透过这缕东方香气,让世界感知徐州古地名、古建筑里诉说的动人传奇,见证这座两汉名城“香飘四海,走向世界”。
老字号“两来风”的主理人范玉成,带来了最抚人心的烟火气。
一件“徐州特色美食地锅鸡文创”。这不仅仅是对一道名菜的展示,更是对徐州源远流长、不断创新的饮食文化的致敬。
范玉成强调,老字号是城市的记忆密码,而匠心守护与创新的城市味道,是读懂徐州不可或缺的一环。“读懂徐州,从一口滚烫的烟火气开始!” 这口“地锅鸡”,正是那热气腾腾的徐州生活滋味。
作家骁骑校,用文字为故乡立传。
他带来的,是饱含深情的新书《下一站,彭城广场》。彭城广场是徐州的地标,这本书则是他“写给徐州的一封情书”,一张邀约世界的文化名片。
骁骑校希望通过文字,带领读者行走徐州,在古地名里触摸历史,于古建筑中看见新生,共同探索和读懂这座城的七彩画卷。
在《彭城风华》中扮演“青年苏轼”的陈进,手持一把韵味十足的折扇。
当他打开扇面,仿佛瞬间穿越千年。这扇子,象征着苏轼与徐州的不解之缘,也代表着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视角。
陈进邀请大家跟随“苏学士”的足迹,在彭城七里的古地名韵味里穿梭,在古建筑飞檐下驻足,在老字号的烟火气中品味,共同解码彭城魅力,共赏彭城风华,感受其历久弥新的文化生命力。
全国钳工冠军、徐工集团的时正宇,带来的物件最“硬核”也最“跨界”。
一个徐工与《流浪地球2》联名的工程机械模型。这个模型生动诠释了徐州的“双面”魅力:既是底蕴深厚的古城,又是充满活力的“工程机械之都”。
这“双向奔赴”让徐工变得很“潮”,读懂徐州,必须读懂它在新时代奏响的工业强音,这产业之火正与深厚的文化之根一起,照亮城市的未来。
红领巾代表张嘉桐,用最纯真的视角和画笔解读家乡。
她展示了自己为活动精心创作的手绘“江北第一楼”画作。在她眼中,徐州是户部山的石敢当、博物馆的兵马俑、云龙山的纸鸢、文庙街的书香……那些古建筑,就是一本本等待探索的“立体书”。
张嘉桐代表新一代徐州人发出倡议:用好奇的眼睛去“读”城,用热爱的心灵去守护,做家乡故事的讲述者和续写者!
七位代表,七件信物,七种解读城市的角度。
从打卡卷轴到非遗香包,从美食文创到文学著作,从文人折扇到硬核模型,再到童真画作——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徐州的一个文化切面,一种精神特质,一份深情厚意。
这些代表和他们手中的“徐州密码”,
正邀请您一起走进徐州的大街小巷,
用脚步丈量,用心去感受,
共同深度解锁这座千年古城的厚重底蕴与无限魅力!
你,准备好来“读城”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