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城市的记忆。江阴地名源远流长,蕴藏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江阴地名故事》此前推出的镇街篇广受好评。
岁月流淌,时光悠扬。接下来,我们将陆续推出江阴的老街古巷,和大家一起走街串巷,重温江阴人的独家记忆!
北大街
北大街,是江阴北门(澄江门)外至长江边的一条古街,扼锡澄运河入长江之口,有黄田港和韭菜港两大港口。作为水运枢纽,北大街这一块曾是江阴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王安石那句“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所描绘的繁荣景象便在此地。
△油画《黄田港口》 徐昌安作
南朝梁绍泰元年(555年)置江阴郡江阴县,县治迁至君山之南,江阴现市区城址开始成型。旧时,这里是连通苏南苏北的经济中心,自唐代开始便是长江下游对日本、朝鲜和东南亚诸国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港埠。南宋绍兴年间,江阴设市舶司,黄田港担负着与国内各大港的航运联系重任,形成了当时繁荣的港口经济,北大街的繁荣兴旺也应运而生。
△旧时北大街
△旧时北大街
北大街是南北客商的集散地,商贸的繁华自不必说。清末民国时期,因黄田河的船闸潮水及开闸时间不定而聚拢不少商船,北大街也因此成了船埠大街。旧时北大街人来人往,南北货、陶瓷器、鱼行、盐栈、竹木行、船具等商号及布庄、客栈鳞次栉比,特别是由江西入口的瓷器生意最为兴盛,当时瓷器业商号最多时达10多家,其中有影响力的包括协润昶、沈义和、源盛昌等店。当年,北大街商店以货物充足、花色齐全、追领时鲜、价格公道而闻名长江南北,包括江阴城里百姓也时常光顾北大街,北大街可以说是盛极一时。
△旧时北大街
据说,在过去,北门浮桥头的鱼行不容小觑。每年农历四五月,从黄海到东海的海面上,刚刚捕捞的鲜黄鱼可达数万吨之多。此时,众多渔船纷纷驶向黄田港。为了让那些在海上作业、有着高桅杆的渔船顺利通过,浮桥管理者会吊起浮桥的中段,让渔船能够进入北大街后街岸边的渔行专用码头。
每到这个时节,江阴城内外以及四乡的居民便会成群结队地涌入北门后街,每家每户都要买上三五个筹码的小黄鱼(当年1条小黄鱼,都有8寸长重8两左右,今日看为大黄鱼)。当时交易以筹码计数,每个筹码对应50市斤小黄鱼。人们在账房处付现金后,会得到一个竹筹码,然后凭借筹码走下跳板,进入渔舱领取小黄鱼。依照江阴当年的百姓习俗,家家户户都会购买上百斤甚至几百斤小黄鱼。他们将鱼带回家后,会进行腌制、晒干处理,以便在夏秋农忙时节食用。这种场景,成为了当时的一道独特风景。
△旧时北大街
此外,在北大街上,还有一个十分显眼的小洋楼,是旧时的钱土纱公所。后来随着洋纱的冲击,钱土纱公所的功能悄然转变,后来这里的一部分成为澄江医院的北门诊所。
△如今的北大街店面
如今,站在北大街上,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运河的涛声依旧,却已融入现代城市的脉搏;老字号的招牌斑驳,却见证着商业文明的传承。未来,北大街将被改造成为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新的发展机遇。
部分文字内容摘自《江阴地名掌故》作者:昌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