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小刚专题调研锡剧立法工作,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今年全国人代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主要领导在锡调研时的讲话要求,紧扣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目标,系统推动锡剧艺术保护、传承和创新,擦亮无锡城市文化的鲜明标识。市领导曹佳中、秦咏薪参加调研座谈。
无锡文化艺术学校秉持“传承锡剧艺术、培育优秀人才”的宗旨,创新采用自主培养与院团委培相结合的模式,为多家专业院团定向培养演员。排练室内,锡剧表演专业的学生们正认真练习“唱念做打”基本功。
严家桥村是“锡剧发源地”,位于该村的锡剧发源地展示馆以互动展示和多媒体技术,呈现锡剧从轻灵雏音萦绕乡间到薪火相传锡韵流芳的发展全过程。
市领导现场了解学校师资队伍、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情况,并对加快锡剧博物馆提升建设进行实地踏勘。
锡剧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华东地区著名的三大剧种之一,也是我市最具代表性、最富特色魅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品牌。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锡剧事业发展,通过制订锡剧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百匠千品”非遗传承创新工程等措施,对锡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给予全方位支持;今年又将《无锡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作为年度地方立法项目,计划于年内完成。同时,与同为锡剧保护单位的常州市协作,将其确定为2025年锡常两地人大常委会协同立法项目。
座谈会上,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市文广旅游局汇报锡剧立法工作进展、锡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情况。
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建伟(小王彬彬),无锡市锡剧院院长、一级演员蔡瑜,惠山区锡剧艺术传承中心负责人孙锡琴,优秀锡剧青年演员、2025年总台元宵晚会参演者李梦恒等专家先后发言,对锡剧立法工作提出建议。
会议强调,锡剧是全国少有以城市命名的传统戏种之一,全市各级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深入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坚持守正创新、开放融合,系统推动锡剧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一要筑牢人才支撑。制订涵盖编剧、表演各领域的锡剧青年人才计划,协同加强专业院校、学校社团建设,探索本地高校设置专业、外地名校委托培养相结合,畅通学生本科升学、赴外深造、艺普转化渠道,扩大锡剧人才储备底座。
二要深化院团改革。鼓励文艺院团利用数字化等现代手段保护经典唱腔、排演经典剧目,特别是深入研究当代年轻人兴趣喜好,创新锡剧题材和表演形式,打造更多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精品剧目。
三要打造平台载体。强化锡剧博物馆等演出宣传阵地的沉浸式体验功能,依托真山真水、古镇公园、校园校区等场所打造多样化演出场景,构建跨界融合、出圈破壁的“锡剧生活圈”。
四要强化支撑保障。以锡剧立法为契机,把党委、政府定期研究锡剧工作作为一项制度性安排,设立主题宣传日和传承保护基金,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持续增强锡剧受众范围和全社会保护传承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