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完成省外一个企业贵金属灼烧过程的优化,解决了企业在温度控制和温度均匀性上的痛点,马上准备奔赴省外另一个能源项目的现场,帮助他们全力以赴抢项目进度。”这个“五一”假期,江阴优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符宇强没闲着,行程排得满满当当,“目前的在手订单到8月份基本已经饱和,大家都是在挤时间休息。”
2003年,符宇强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他持续10年埋首于燃烧动力学研究。一次寒假调研中,他目睹某钢铁厂烟囱喷涌的浓烟,第一次感受到传统工业燃烧技术对环境的冲击。“燃烧不仅是能源转化,更应成为绿色发展的突破口。”秉承“优燃见蓝天”的初心,2017年,符宇强回澄创办优燃科技,坚持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新时代劳模精神。
创业维艰,但符宇强从不言弃。初期,没有实验室,他就在车库搞研发,还带领团队开启“移动研发”——深入全国百家工厂调研。在省外某陶瓷厂,他钻进40℃高温的辊道窑车间,连续24小时记录燃烧参数,工服被汗水浸透又烤干,结成盐霜;在省外某设备厂,他冒着零下20℃严寒调试设备,手指冻得无法弯曲仍坚持完成数据采集。两年间,他的调研笔记写满27本,累计行程超10万公里。
这份执着换来的是对行业痛点的精准洞察:国内工业炉窑普遍存在“三高三低”——高能耗、高排放、高成本,低效率、低稳定性、低数字化水平。2019年,优燃科技首个示范项目在江阴某锻造企业落地。面对客户“节能20%就算成功”的预期,符宇强带领团队72小时连轴调试,最终实现节能33%、产品合格率提升5%的突破。企业老板紧握他的手:“这不是省钱,是救厂!”
创新突围终有所获。5年前,符宇强又带领团队全力攻关,把实验室中的大涡湍流模拟算法转化为工业级解决方案。为验证算法精度,他们在一家重大装备制造企业驻场整整3个月,采集了超10万组燃烧数据,最终研发出“低碳数字化燃烧系统”,给工业炉窑装上“智慧大脑”,实现燃烧过程毫秒级动态优化,这项技术还入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成为燃烧领域唯一入选的信息化技术。
优燃科技的展厅内不仅展示着专利证书,还陈列着从客户现场收集的各种“问题燃烧设备”。“每个问题背后,都是我们技术创新的起点。”在符宇强看来,技术报国还需薪火相传,所以,作为南京理工大学产业教授,他还创新“项目制教学”模式,把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课堂。平均年龄仅30多岁的优燃科技团队已获授权专利43项,其中5项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唐芸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