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刘纯银
一季度,江苏货物贸易出口9049.9亿元,同比增长9.6%。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形势,作为开放大省,江苏省外贸在压力下展现了强劲的韧性。一季度平稳开局的背后,凝聚着众多企业对于国际国内市场的敏锐观察和快速反应,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周到服务和政策托举。
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一季度江苏外贸在逆全球化浪潮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同比增长9.6%很不容易。这不仅是数据的增长,更是中国外贸转型升级的缩影。从原产地证书到出境加工政策,从“小单快反”到内外贸同船运输,江苏外贸的突围之路,揭示了中国制造在变局中的生存逻辑:政策工具与企业创新形成合力,方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站稳脚跟。
政策红利是降本增效的“及时雨”。2024年以来,我国进一步优化货物贸易外汇业务流程;持续推进本外币一体化,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对优质企业的贸易外汇收支,指导审慎合规的银行给予更多便利;出台优化外贸企业名录登记管理、简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企业贸易收支手续等6项政策措施。一季度江苏对东盟进出口同比增长22.3%,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自贸协定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如,金东纸业通过中国-东盟原产地证书将出口关税降为零,单季对东盟贸易额突破10亿元;江阴贝卡尔特凭借同类证书节省50万元关税,实现出口货值翻倍。
更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创新的溢出效应。如东渡纺织的“出境加工”模式,通过海关政策打通“国内研发-海外加工-返销内需”闭环,本质上是将中国制造的利好曲线向两端延伸。张家港5家纺织企业集体受益的实践表明,当政策设计精准对接产业链需求时,便能激发“四两拨千斤”的效能。这种“制度性开放”的创新,比单纯减税更具战略价值。
技术创新实现从价格竞争到价值突围。面对国际市场需求变化,江苏企业展现出惊人的创新能力。摩腾运动捕捉到“躲避球”细分市场,依托RCEP税率递减机制,将3.6万元关税优惠转化为产品升级资本;常州光阳摩托为电动车加载智能系统,用“智慧罗盘”打开欧洲高端市场。这些转型印证了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的“隐形冠军”理论:中小企业通过深耕细分领域,同样能建立全球竞争力。
更具启示性的是传统产业的“柔性转身”。玩具、服装行业将交货周期压缩至1周以内,这种“小单快反”模式实质是对“长尾理论”的实践——通过快速响应分散化、个性化需求,在红海市场中开辟蓝海。正如泰茂车业用2项实用新型专利撬动5000万元出口额,中国制造正从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内外循环,加速构建抗风险“双支撑”。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广大外贸经营主体快速响应全球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不断推出“新品”“潮品”,依托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开拓市场空间,展现出强劲的应变能力与发展活力。无锡港“锡集7号”驳船混载内外贸集装箱的实践,暗含了双循环战略的落地密码。运输时间缩短1天、物流成本下降10%以上的实效,打破了内外贸割裂的传统困局。金陵海关首创的“同包同车”模式更将改革推向纵深:32万单跨境电商包裹的降本实践,本质是通过制度创新降低交易成本。这些探索的价值不止于数据增长,更在于构建起“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弹性供应链。
外贸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可以说,江苏外贸9.6%的增速背后,既有政府“有形之手”的精准托举,又有企业“无形之手”的市场嗅觉,这样的增长才真正具有可持续性。相信,在政策红利、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多轮驱动下,江苏乃至中国外贸定会以昂扬姿态迈向更高水平发展新阶段。(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