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老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未来一个阶段推进教育数字化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全面推进智能化,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以颠覆性形态亮相,AI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进人们的日常,教育也不例外。江苏省教育厅快速启动“AI+教育”十大攻坚行动,重点建设省级教育资源智能中枢,开发AI教研一体化平台,计划年内培育100所智慧教育标杆校。南京市明确将“确保全市中小学100%开设人工智能课程”,中小学纷纷将人工智能教育作为教书育人中的重要一环。AI带来的不仅是教育工具的革命,更是教育思维的重构,预示着未来教育将更加个性化、精准化。
技术赋能,开启教育创新纪元,而这场变革带来的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何在工具介入中守护教育初心,如何在技术狂飙中兼顾教育公平,如何在人机协同中完善教育生态?
规范使用,守住教育发展生命线。在AI助力教育事业打开新的大门的同时,部分学生却只将其当作应付作业、提升分数的“作弊神器”,这无疑是在亲手摧毁自身的学习能力。《意见》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数字伦理准则,加强对智能教育产品、工具、服务监管,规范人工智能应用进校园管理。”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细化人工智能的应用边界,明确技术辅助与自主思考的界限,既保证工具效能的充分释放,又守住能力与素养培育的生命线。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让AI提供写作思路,但禁止直接输出文章;在科学实验中,可以用AI模拟实验过程,但要求学生独立撰写报告。采取“有限开放”策略,既激发创新,又守住教育底线,让技术真正成为助力教育发展的良性力量。
均衡发展,共绘教育公平新蓝图。技术的发展足以跨越千山万水,重构教育资源分配版图,云南独龙江乡通过5G基站实现远程同步课堂,贵州“空中黔课”让山里娃共享省会名师资源,在AI旋风八方劲吹之时,中西部山区和边疆民族地区的需求同样不能忽视,《意见》中明确指出“倾斜支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这不仅是政策关怀,更是教育公平的必答题。要建立“数字粮草”长效输送机制,让AI成为填平城乡教育沟壑的“摆渡人”,让教育公平照进每个孩子的梦想。
能力重塑,迎接教师发展新挑战。AI的迅猛发展,给广大教师带来职业焦虑与能力重构的双重挑战。一些教师可能陷入数字恐慌,担心技术操作复杂度超出能力边界,还有的则对AI生成内容的准确性缺乏信心。《意见》中明确,“以师生为重点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教育数字化所亟需的绝非技术搬运工,而是拥有卓越数字素养的创新先锋。未来,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将转向情感洞察、价值引导、创新设计等AI不可替代的能力:在AI完成知识讲授后,聚焦小组讨论中的思维碰撞;在智能系统推送习题时,设计探究任务,激发深度学习。基于此,现有的师资培养体系迫切需要进行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性升级,为教师量身定制人机共生时代的专属成长路径,为教育事业在数字化浪潮中的稳健前行提供坚实保障。
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要多方协同,统筹兼顾,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积累宝贵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模式,谱写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崭新篇章。